圖片來源:翻攝范琪斐的美國時間臉書專頁
美國大選投票時間最後結束的一州是阿拉斯加,台灣時間11月4日下午兩點。當天早上10點39分,臉書粉專「恕我無法支持」已經開始貼出CNN的各州陸續開票結果,貼文說著:「FOX/CNN/Bloomberg網站來回切真的快失心瘋了」。更上一段,在描述完屬於共和黨的傳統小郡仍然支持度不變時,編輯忘情的打上M A G A!川普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之後MAGA變成這個粉專9則貼文的關鍵字,一直到4日晚間近9點,拜登看來已接近可贏得大選的270張選舉人票,而川普仍然僵在214張無法前進時,MAGA關鍵字才不再出現。
粉專停止貼文到第二天11月5日下午近兩點,才又出現一篇貼文,轉貼蔡英文總統臉書頁因應2020美國大選的國防及外交重點,然後在其轉貼打上:「國內民心浮動,幸好我們的總統很可靠。」感覺這時「恕我無法支持」才真的回過神來自己並沒有在選舉美國總統。
社群自媒體的性平倡議者「徐閉」雖然表明自己並非川粉,但也忍不住在4日當天下午兩位候選人的票數仍拉鋸時,轉貼推特上南非電視台eNCA的視覺圖表錯誤(川普以佛羅里達當時開票的得票率51.3%在長條圖上居然短於拜登的47.8%得票率),來嘲諷一般媒體對美國大選報導的偏頗意向。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川粉與川黑在此次美國大選的第一次大規模「衝突」事件引發在選前,公視《主題之夜SHOW》在10月23日邀請上海裔英籍已隨台籍妻子居住於台灣的國際關係學者汪浩,與擁有台美雙重國籍同樣也已帶著美籍先生搬回台灣居住的前駐美特派員范琪斐,以及連線與談的台灣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處長(等同台灣駐美大使)蕭美琴,與現場9位公民代表討論「美國大選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在現場兩位臺上來賓的對談中,汪浩以川普的政見執行力,以及在國際貿易與軍事策略上的調整對台灣的正面影響,作出結構性的分析之後, 提出他支持川普連任的理由,對照范琪斐常借用美國企業媒體(corporate media)的印象式修辭及報導(川普常被批評的仇恨式語言、分化的競選策略、極端團體主流化)以及以個人主觀感覺回應而非個人社會及田野觀察,甚至是採訪所知,來反對川普,加上她無法在對談中有基本的公眾對話素養─e.g. 遵從對話者交替(turn-taking)的順序,傾聽以準備回應來保持對話流暢),不時插話、無法記得汪浩之前的發言重點、在主持人方恩格表示:「我們都相信民主好嗎?」時,回道:「Well, not as much. Obviously.」直接否定別人的自我定義、無法對全球化的概念與當前問題有基本的知識掌握、以及在發言中不時出現的晶晶體等表現,引發此節目觀眾很大的震撼 (見本單元youtube影音檔底下一千七百多則至寫此稿之時的留言討論)。
這樣的震撼與其說是川粉與川黑的衝突,不如說是川普支持者與反對者在刻板形象上的大逆轉:被譏為低教育白種魯蛇男或是鄉間大老粗的川普支持者,顯現在汪浩身上是一種可以以主體位置(在汪浩的例子,其主體位置為台灣)運用知識做結構性思考後所提出的理性陳述;被認定為全球化菁英具有進步價值的川普反對者,顯現在范琪斐當天的表現則是輕蔑、無禮、無法有足夠知識解釋其判斷與情緒化 (來賓很有可能受當天情況而影響其前台表現,並非她本人就是如此)。
台灣的川普反對者(或是川黑),普遍在川普的政策與個人的報導上有追隨美國主流自由派企業媒體的迷思,認為舊日傳統菁英質報及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除福斯以外的三大電視網、CNN等所做的川普報導為道德及文化位階上萬夫莫敵的進步價值觀點,因此就安全感及標籤上選擇與這些媒體相同的政治立場與美國印象,甚至複製它們的修辭。
這樣的新聞來源選擇可從另一個被標為川黑的「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的外電選擇看得出來,她的外電來源常常就是《紐約時報》(很多時候是中文版)、《華爾街日報》、CNN,及新加坡《聯合早報》,不折不扣的華爾街全球資本連線。
然而即使這些傳統菁英的自由派企業媒體有其明確的政治立場,他們最大的救贖仍在對真實的追求,以及面對事實時的自我反思。而台灣的川黑常在這些媒體提出可以反詰自身的事實報導時,即嘎然而止跳過不引用,繼續川黑下去。
10月31日《經濟學人》在大選前製作了「川普為美國做了甚麼?」(Election 2020: What has President Trump done to America?)專題報導,其中說到川普的政績:至2019年疫情前夕,是美國15年來失業率最低、股市前景看好,最低收入戶所得年增率最高的時期。川普的減稅普及到65%的工作人口,公司稅從35%降低到21%,以富人受益最多,這也使得疫情來襲時至府預算赤字增加,引發經濟衰退,但比起七大工業國,仍是最好的。這些事實很少被川黑承認,也因此在其論述上增加川粉的鐵板一塊與不理性。
但是川粉否真的鐵板一塊與不理性? CNN在大選之後的出口民調「選民在四年川普期間的改變」(How voters shifted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Trump)顯示:拜登在少數族裔(非裔、亞裔、拉丁裔與婦女)上皆少於四年前希拉蕊的得票率,唯一比四年前希拉蕊拿到更多票的族群是沒有大學學歷的白種男性。民主黨在此的賀錦麗迷思被戳破,賀錦麗的亞非裔身分並無法為民主黨吸收更多少數族裔選民,而被認為是鐵板一塊的無大學學歷白種男性則非鐵板一塊的有2%從支持川普跑到拜登陣營,但川普失去的最多的還是大學學歷的白種男性,成為他這次選戰失敗的最主要因素。這些的訊息,也依然沒有出現在川黑們的分析中,即使他們非常喜歡引用CNN。
川粉在外電的引用上,自媒體及粉專還能為探求事實,比較保守派及自由派媒體的報導做出預估(e.g. FOX/CNN/Bloomberg),但在台灣的主流媒體上,為了討好台灣川粉而大量引用福斯,甚至是極右派陰謀論媒體Breitbart News的報導及觀點(例:《自由時報》),不僅扭曲其讀者對美國大眾及社會的認知,也帶來極為危險的國際關係錯覺,屬於另一種自我蒙蔽。
這些在認知上的破口,以及在社群媒體上所表現的川粉狂熱與川黑嘲諷情緒,終於成為11月6日AIT(美國在臺協會)臉書頁被大批「川粉」因開票爭議而被出征的舞台,讓機器人帳號趁虛而入,順應著已有的媒體知識失衡與偏頗,以及其偏頗報導所呈現出的立場差異性,帶動川粉風向以製造台、美衝突,用台美共同的價值–民主,來攻擊我們因珍惜與捍衛民主自由而產生的連結。
美國因自身在政治上的兩極化與無法互相理解,在近年來做了許多的努力:新的優質媒體紛紛以新媒體的形式誕生,他們不僅點出主流媒體的積習偏見,也在其價值與政策討論上有深入的反思與要求點: 例如無黨派但價值偏左的《國會山報》(The Hill);由普立茲得獎記者Amy Goodman與Juan Gonzalez極其他三人共同成立的非營利節目《民主現在!》Democracy Now!;為了跨過社會對立而在今年開始個人採訪川普陣營的策士及幕僚的美國公視節目《前線》(Frontline),這些都應該是我們透過媒體或資訊傳遞了解美國時所應與其社會的成長,一起加入的知識了解來源。
但在這堂川粉川黑的課裡,最重要的或許是關心的適當距離與尊重,一如我們過去所有被尊重的選舉結果;以及這個關心的適當距離與尊重一旦消失時,隨之介入的分化與操弄,把我們從在旁熱烈的喊燒者變成到處出征別人的五毛,而忘了我們不應強加自己的意志在其他國家的民主程序之中。這是外部極權破壞民主的另一個傳染途徑─在國際上,對其他國家,尤其是民主國家的認知偏頗,並把自己的認同與利益,與這樣的偏頗認知連結,而忘了自己認同與命運,最重要的在於自身社會與國家的共同決定與討論、行動與改革、團結與包容、價值與實踐,而非其他國家的選舉結果。
1930年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將史詩劇場(epic theatre)介紹給世界,拋開過去以個人角色與情緒衝突作為焦點的劇場敘事,拒絕讓觀眾全然的認同劇中主角與沈浸在劇情中,如此,觀眾才有其距離與意識了解這個主角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人為何受苦。故事的觀看應是批判與思考的經驗,而非狂熱與情緒化的經驗,心理的衝突應該讓歷史的衝突取代。
有關美國大選觀察的適當關心距離與尊重,也必須來自一個更長的鏡頭與觀察距離,拒絕認同或憎恨任一個候選人角色,這樣才有可能漸漸了解為何美國會做此決定,了解這不是川普或川黑的狂歡或失落時刻,而是美國的另一個歷史時刻。也或許有了這樣的練習,我們也可以來好好的重新檢討韓國瑜現象,了解高雄。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