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日前,總統蔡英文在「雙十國慶」典禮中,發表「團結台灣、自信前行」演說;在4000餘字的演講中,2次提到「中華民國台灣」,4次單稱「中華民國」,單稱「台灣」,則有37次。
盤點蔡英文就任總統後,在10月10日發表的5次的演說,單稱「台灣」的次數,皆遠高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而「中華民國」出現的次數,又多於「中華民國台灣」。
在2016年的演說,蔡英文單稱「台灣」19次,單稱「中華民國」3次,未提到「中華民國台灣」。在2017年的演說,她單稱「台灣」48次、「中華民國」6次,也未提到「中華民國台灣」。在2018年的演說,她單稱「台灣」46次、「中華民國」4次,「中華民國台灣」則出現2次。而在2019年的演說,她單稱「台灣」22次、「中華民國」6次,「中華民國台灣」同樣出聲2次。
回顧2000年,民進黨首次入主中央政府,對陳水扁的「國慶」演說,外界對內容句句計較、字字猜疑。當他提到「台灣」,總被認為將背棄「中華民國」,提到「中華民國」,又被認為虛應故事、言不由衷,倡導「中華民國是台灣」,則被譏為刻意兩邊討好,最後將兩邊得罪。
20年後的今日,雖仍有媒體月旦蔡英文的講稿,但台灣各界卻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唯有中國依然爆跳如雷。諷刺的是,在20世紀初,國民黨仍視中華民國為神主牌,藉此與民進黨的台灣意識對抗,與共產黨的中華帝國區別;陳水扁一提台灣,泛藍支持者就血氣上湧,一提中華民國,泛藍支持者就雞皮疙瘩掉滿地。
近年來,每逢10月10日,以中華民國正朔自居的國民黨,仍行禮如儀地舉辦各種活動,但泛藍支持者的反應,卻愈來愈冷漠。畢竟,國民黨言行嚴重不一致,雖仍滿嘴中華民國,但舉止卻彷彿共產黨的附隨組織,瀰漫失敗、投降氛圍,已罕有人再視其為中華民國的捍衛者。
在陳水扁當選台灣總統前,國民黨倚賴3大宣傳策略,凝聚支持者,恐嚇中間選民;分別是「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捍衛者」、「民進黨執政、中國必定攻打台灣」、「民進黨執政、台灣經濟必定崩盤」。迄今,它的宣傳策略未曾改弦易轍,但相信的人卻愈來愈少。
首先,在陳水扁、蔡英文先後當選總統後,中國對台灣雖文攻、武嚇不斷,但台灣仍屹立不搖,「民進黨執政、中國必定攻打台灣」策略,迄今尚未成真。其次,馬英九當政時,中國對台灣同樣不假辭色,依然不時聲稱武統台灣,國民黨委屈卻無法求全,只換來屈辱,更讓人無法相信它有捍衛台灣的決心與智慧。
最後,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時期,經濟表現較國民黨執政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民進黨執政、台灣經濟必定崩盤」雖仍是國民黨的選舉標語,但影響力卻愈來愈微弱。加上美中貿易戰戰火日殷,且中國勞動、製造成本節節上升,經濟磁吸力已大不如前,西進台商大舉回台投資,國民黨的經濟恐嚇戰術,毫無用武之地。
昔日,國民黨與支持者常嘲諷民進黨,死抱台獨、廢核等神主牌;其實,國民黨亦有神主牌:反共、愛國、親美。但現況卻是,民進黨已完成廢核目標,台獨已是既成事實,但國民黨卻自棄神主牌,反共、愛國、親美反倒成了民進黨的新神主牌。
在兩蔣獨裁統治時期,國民黨以反共為中心思想、最高施政方針;一直到2000年,李登輝卸任總統時,國民黨依舊與中國共產黨是死敵。國民黨早年常批評民進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同路人;但連戰敗選後,國民黨轉而畏共、親共,擁抱中華帝國,棄守李登輝設下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防線,早已無人相信,國民黨是反共政黨,若干泛藍支持者早已轉化為泛紅支持者。
香港的血淋淋教訓,與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後,中國採取強硬的戰狼外交,喚醒了許多人的中國夢,包括台灣人。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公敵,台灣再度燃起反共火焰;但實質已是中國共產黨同路人的國民黨,不願也無力再重舉起反共神主牌。
至於愛國,國民黨仍宣稱愛的是中華民國,但諸多黨籍政治人物與泛藍支持者,卻得時時顧慮中國的感受,有時連中華民國4個字,都不敢說出口,又如何讓台灣民眾相信國民黨愛的承諾。民進黨雖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建國神話,現在卻成為中華民國的捍衛者。
無人可否認,從1949年以降,台灣在美國的經濟援助、軍事協防下,才能固守海天一隅至今;未來,仍得倚賴美軍的劍鋒,阻擋解放軍東進,親美仍將是大多數台灣民眾認可的外交政策。
親美原是國民黨的政權保命符,蔣經國主政時期,縱使遭遇斷交變故,亦未改弦易轍;但馬英九「美軍援台意識不高,且美軍軍事實力心有餘而力不足」,與葉毓蘭嘲諷美國總統川普感染武漢肺炎等事件,已讓國民黨站在美國的對面。
在國民黨內,朱立倫、江啟臣等人仍呼籲,國民黨應回歸親美路線。但朱立倫日趨邊緣化,江啟臣實為過渡的弱勢黨主席,令不出中央黨部,想拉動脫軌而出的國民黨,恐「孤臣無力可回天」。可想而知的是,下一任國民黨黨主席若非朱、江兩人之一出任,國民黨連口頭上親美,都不可得。
昔日,美國對民進黨信任度不足;現在,美國應對國民黨充滿戒心。當民進黨神主牌愈來愈多,國民黨卻自棄所有神主牌,中心思想只剩下「反民進黨」,很難再凝聚、號召廣大支持者,式微已是無法避免的命運!
作者學生時代,醉心科學、哲學、棒球,就業後,出版過政治、教育、體育、財經類書籍,現專事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