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宜展

美中數位競爭之下,歐盟的選擇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隨著美國與中國的衝突上升,歐盟也越來越難以置身事外。歐盟的決策菁英不僅認為,歐盟不能再過度依賴兩國來打造數位方面的基礎建設,也認為中美兩國的介入將影響歐盟自身科技業的發展,因此有愈來愈多人主張限制其技術與企業進入歐盟。


在對中問題上,歐盟認為華為的5G技術對於歐盟有著國家安全的疑慮以及威脅,但歐盟對於美國在貿易戰中的做法,也不表認同。其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在7月31日的報告中指出,對於美國沒有事前徵詢歐盟的意見感到遺憾,因為有些作為甚至會影響歐盟的利益。


關於美中在科技方面的論戰,本文希望從兩個層面進行探討:首先,面對中國的威脅之下,歐盟該如何確保自己的科技業不受到中國的影響?接著,在美國與中國的競爭越演越烈之下,歐盟會如何調整其外交政策?是否會與先前一樣和美國密切合作,亦或者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美中的數位對抗


美國在2020年5月對華為的禁令指出,若美國或使用美國技術的科技業廠商想要替華為製造晶片,必須先取得美國商務部的證照;但在8月中,美國對華為擴大制裁,指出不論作為華為的購買方、中間收貨人、或最終使用者,都必須取得美國商務部的執照,且對於華為旗下的38間子公司實施禁運。制裁令主要出發點在於,企圖阻止華為繞過美國政府的管制,取得相關的零組件與關鍵技術。


除此之外,美國的政策報告當中也指控中國正在實行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呼籲政府與其他國家團結共同抵抗中國。在風暴中心的是非常受歡迎的抖音(TikTok),川普總統提出,除非美國公司將抖音買下,並同時讓美國政府持有一定股份,否則將禁止抖音在美國經營。


歐盟數位主權的內涵:提升科技自主性


歐盟認為,在美中的對抗之下,正好是一個因應數位時代發展的改變契機,因此,執委會於2020年7月提出了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的概念。簡單來說,比起以往依賴美國或中國,歐盟要發展屬於自己的科技能力。


這樣的概念背後代表的是,中美對抗提醒了歐盟在科技實力以及網絡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歐盟認為需要擁有自己的科技實力。必須要確保網絡的供應商能夠提供安全且乾淨的網路,若不行的話,就歐盟自己來。當歐盟開始關注起數位主權,則代表著科技與數位領域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與戰略的問題。也因歐盟面臨的是一個傾國家之力扶植,並大幅侵犯他國智財權的中國,即使不全面對抗,也要做好基本的安全準備。


而當歐盟開始限制美國企業進入市場,也就意味著其對美國立場的轉變。他們認為美國濫用其作為數位主導者的地位。歐盟反制的作法,則是課徵數位稅,並向違反競爭規則的美國企業施以罰款。一直以來,歐盟對這些使用反托拉斯法的科技巨頭罰錢,但歐盟官員稱這樣還「遠遠不夠」。


因此歐盟不僅計畫制定新法律,認為Apple或Amazon這些公司利用他們的優勢去打壓小公司並壟斷市場是違法的,也對Google、Facebook等企業展開調查,卻是其是否有違反反競爭法規之虞。


雖然先前也有針對隱私權規範制定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但近來歐盟各級官員的呼籲則是針對科技業立法。顯示出科技業在歐盟佔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歐盟科技自主能力的決心。


從歐盟的角度看來,似乎沒有想要與美國維持同個路線,與中國展開全面的經濟對抗。例如波瑞爾在《中國、美國、我們》這份報告中指出,「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之下,歐盟仍願意與中國合作。與華府不同的是,布魯塞爾不希望新冷戰,也不會祭出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手段。」


因此比起美國對中國全面競爭,歐盟的對中政策目前是維持境內科技業的資安為主,似乎沒有想將衝突升高的意味。這也代表著,比起美國川普總統希望以單邊主義來解決國際問題,歐盟仍依其多邊主義與相互合作的步調在國際上行動。


歐盟在7月頒布了禁用華為的政策,原因並不是因為被美國拉攏,而是禁用華為與5G網絡攸關歐盟的重大利益。例如在歐盟2020年7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有鑑於在經濟發展中,對於數位基礎建設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歐盟在部署5G網路時,確保該建設有高度安全性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歐盟執委會提到,若華為因安全因素被淘汰,則歐洲的公司如Ericsson與Nokia可以提供發展5G建設所需的設備與需求。


從會員國的角度看華為5G


在關心歐盟政治的時候,除了關注歐盟官方的態度,更必須關心會員國在事件中扮演何種立場。例如英國在7月時對於禁用華為的5G網路開出了第一槍,對營運商提出了嚴格的截止日期,要求他們在年底之前停止購買華為的5G設備,並在2027年之前清除他們的網路。


除了英國禁止華為設備之外,法國後續也跟上英國的腳步,決定在2028年以前禁止華為的5G設備。法國國家資訊系統安全局(ANSSI)告訴營運商,它將僅授權使用華為設備3-8年的許可。由於5G建設的舖設,一般認定需要8年左右才能回本,此舉等同於是逼迫各營運商不要使用華為設備。


歐盟政治的運作當中,在許多重要的議題上,通常德法兩國會先處理態度上的分歧,在達成一定共識之後採取一致的立場,並共同呼籲其他國家一起行動,但在這次的事情當中,看起來並非如此。


德國一直到目前為止,對於是否禁用華為都還持有很保留的立場。原因在於,德國汽車業與先進製造業很大程度仰賴中國的廣大市場,兩國保有大幅的經濟與貿易往來。對梅克爾來說,比起去年歐盟將中國視為一個體制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她在年初時表示中國可以成為夥伴,並且與中國合作對德國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但是隨著中國疫情的展開,原先預定簽署的中歐投資條約,與雙邊在氣候變遷和非洲發展達成協議的希望正逐漸消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原先預定在9月舉行的歐中領導人峰會已無限期延期。對梅克爾的立場,不僅中國不領情,其內閣與同黨的國會議員也不認為梅克爾的對中論述是清楚且可以達到正面效果的。


因此,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德國相對於其他歐盟會員國與中國走得比較近的立場,可以持續多久?因為梅克爾已明確表達不會再連任,加上目前接班人尚未確定,其國內的政治人物立場就成為觀察的重點。例如德國對中鷹派聲音逐漸浮上檯面,認為未來德國在思考擴展工業版圖或相關發展時,比起考量經濟層面,更應該要思考戰略的層面。


就德國的政治來看,綠黨在下次選舉中,很可能會加入執政團隊。不僅在2019年的民調當中,綠黨領先社民黨(SPD)成為基民聯盟(CDU)之後的第二大黨,這樣的民意,具體反映在2020年德國漢堡邦議會選舉當中,最高的是SPD有著39%的票數,而綠黨以24.2%的得票率超過梅克爾領導CDU的11.2%;在2019年的歐洲議會選舉當中,綠黨佔的席次也是歷史以來的最高。


一旦綠黨入閣,對關心氣候變遷的他們來說,可能會減少發展國內製造業和汽車業的力道,而如此一來中國廣大市場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再加上其維護人權的根本立場,也就可能會對中國採取更強硬且明確的措施。


歐盟對外政策力度不同:對比港版國安法以及數位主權


雖然以往歐盟對於中國很少有大動作的作為,例如在反對香港國安法的相關議題上,歐盟政要大多發文譴責,雖有實際的行動,例如禁止向香港出口武器與敏感科技等一系列措施,但矛頭僅對準香港。但在這次數位主權的框架之下,歐盟將箭靶精準地指向中國。


不過,我們能將這次對於華為5G的禁令視為是歐盟終於開始反中了嗎?其實事情不能如此看,從先前的僅有發宣言譴責中國新疆違反人權的事情,到現在大幅的制裁中國,其實根本原因是在於,歐盟和中國間的競爭地位已經改變,將中國從原先的貿易合作夥伴到現在將其視為競爭者。


《港版國安法》或許對歐盟來說並無太大影響,頂多是違反其民主價值,但5G技術的發展以及中國在歐盟版圖的擴展,已經影響到了歐盟的經濟。也就是說,如果歐盟再不動作,則很可能境內的科技業會被中國佔據,屆時不僅僅是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從根本的侵擾歐盟的政經體制。


因此,對比於在《港版國安法》以及中國做出一連串侵犯人權的行動時歐盟的作為,在數位主權提出之後,歐盟呼籲會員國禁用華為,並且各個會員國也有明確的法律禁止華為進入歐洲的市場。這樣的力道明顯相較於《港版國安法》時的做法更加強硬與不可讓步。


歐盟的下一步:兼論台灣的角色


在美中競爭的結構之下,歐盟必須要發展出一套新的邏輯與方向,來因應新時代國際體系的變化。因為中國不再是先前那個文革後的中國,而是已經有能力與美國在科技與經濟實力上對抗的國家,然而面對兩者的對抗,歐盟的方式是提出數位主權的概念,並加強發展境內的數位與科技業,並透過修改歐盟的法規,來限制中國與美國企業的進入。


也就是說,當美國與中國的對抗越演越烈,歐盟不會傾向支持哪一邊,反而是意識到加強自己科技自主性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歐盟目前為止對於中國通訊網絡科技的反制力道其實小於美國,因為其並沒有要與中國全面對抗,而是在中美的壓力之下,確保自己的產業有穩定發展。


在美國與中國較勁意味濃厚的結構下,歐盟體認到了似乎依靠哪一邊都不安全,甚至可能成為兩者的談判籌碼甚至是犧牲品。因此其並沒有要與中國比肌肉的意思,厚植自己的科技業與相關產業,與避免捲入兩國的紛爭,才符合歐盟的根本利益。


在歐盟對科技業的發展當中,修改規則以保護自己的產業是其一直以來的作法。而對於台灣來說,我們的產品不論是當時的4G或現在的5G,皆符合歐盟的貿易規則。


因此在美中對抗之下,雖然禁用華為也同時使台灣的聯發科少了許多晶片訂單,但由於台灣先前在科技業的「超前部署」,也就是說台灣自4G開始就禁用華為,並很早就以乾淨網絡為目標,讓台灣可以與歐盟在科技與5G方面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或許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台灣在全球科技競逐當中讓其他國家看見台灣的實力,提高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和能見度。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碩士班。一個不務正業的菸酒生,因為想到政治會太興奮睡不著,所以通常日夜顛倒,在凌晨時寫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