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承恩

「美中等距」思想的謬誤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2017年底美國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者,18至19年大打貿易戰,2020年因為疫情、《香港國安法》等議題,美中對抗全面升級,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已經到互撤領事館,對官員、企業及政府部門祭出制裁,輪番軍演及偵蒐的全面敵對,甚至瀕臨熱戰的狀況。


美中對抗,台灣的角色相當突出。從美國鉅額投資興建在台協會新址,到一連串的挺台法案,在疫情中盛讚台灣,指出台灣最早預先警示世衛武肺病毒具有人傳人的特性,到最近升級對台灣的安全承諾,無不以具體行動表現對台灣的重視。


口惠而實不至?


但是在台灣內部,對於是否以開放的態度擁抱美國的相挺,卻有不小的雜音。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提醒蔡總統應該「謹慎面對,更應該回到中華民國,以及2300萬人的利益為優先,保持自主性,避免淪為單一方的籌碼甚至棄子」。自主性,很好,絕對應該,但在當前情況下,為什麼是「不要選邊站」,替代方案是什麼,為什麼台灣會「淪為棄子」,卻語焉不詳。


中國國民黨持這樣的立場與說詞,其實已經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副秘書長黃奎博4月間接受專訪時認為,美國與中國是競爭與合作並存,美國從來也沒有要和中國開戰的意思。他認為,幫助美國的方法是維持兩岸穩定:「一旦兩岸穩定,美國便不必分神處理兩岸問題,就可以專心針對北京」,因此台灣不應該「與美國某些鷹派人士一樣喊打喊殺」。


黃奎博說,他很討厭蔡英文老是說,「台灣站在世界抵抗中國的最前線」這類的語言,為什麼台灣要站在抵抗的最前線?而不是追求和平繁榮共存的最前線?他沒有說的是,在當前中國不放棄併吞台灣,盡一切力量國際打壓內部顛覆台灣,不惜對抗國際沒收香港一國兩制的情況下,台灣與中國如何「和平繁榮共存」?


針對美國聯邦眾議員約霍(Ted Yoho)提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提升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中國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認為,美國將台灣當作大國博奕的棋子,不論《台灣旅行法》或《國防授權法》,仍然「口惠實不至」;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奕華也認為台灣要小心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若在處理上判斷不夠精準,會讓台灣陷入危險狀況中。」


一方面對美國的挺台法案,舉證歷歷,但又一概以負面對待。這種看法無法言明的死角:存心否定的話,一切都可以說成「口惠而實不至」,不是嗎?到底什麼才算「實至」?


吳崇涵、翁履中、陳冠吾三位學者的投書文章〈抗中不等於保台 川普賣槍不賣命〉,認為美國主流民意向來反對美軍涉入海外爭端,更別提是與美國沒有直接利益的台灣;對中國抱持反感與支持出兵協防台灣,沒有一定的相關性;川普面臨連任壓力,打抗中牌是在轉移防疫不力的批評;美國歷任總統基本上都是透過出售武器來挺台,避免給予台灣太過明確的軍事安全承諾。


這種論述背後,有著不可言明的預設:美國不可信任;川普政府的政策起心動念是選情或出於政治動機;美國「賣槍不賣命」,不會動用武力履行對台安全承諾,干犯中國,因為中國太過強大。可是三位學者卻沒有仔細分析,美國近年來對於台灣安全的看法,是否已經大幅改變?預設「美國不會出兵挺台」,但如何解釋歷史上美國於1958年金門炮戰中協防台灣及金門、1996年台海危機中派遣航母戰鬥群駛往台海巡弋、近來以軍艦通過台灣海峽與戰機偵蒐等實際行動對應中國軍事活動的增加?


在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阿薩爾(Alex Azar)近日率團訪台一事,美國在台協會稱其為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視其為外交突破。但批評者稱其來訪「不知道能成就什麼事」,並在特使團進入台灣是否應隔離一事上大做文章,與陸生及「小明」是否能來台一事比擬,令人有重點錯置、比喻失當之感。不是說台美關係的進展不能批評,只是本文不免對論者習慣性貶抑台美議題感到啞然失笑。


置身事外影響政策?


以上的說法雖然經不起檢驗,但卻普遍存在於台灣的輿論界、知識界、甚至決策圈。這類看法背後,認為「台灣始終繞不開中國」,國家安全應以不觸怒中國為圭臬,各項立場表達相當顧到中國。對中國國民黨核心人士而言,調整九二共識,前提要「北京不反對」,就連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也必須「中國大陸不反對」,必須「跟他談」。


他們沒有明說的是,在習近平定調推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後,國民黨所謂的「九二共識」,不論內容為何,有無「各表」,與中國的立場是否還有相容之處?在中國向來反對台灣取得獨自的國際地位的立場下,參與國際組織「跟北京談」能談出什麼?實質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宗主國以換來國際組織參與?


更糟糕的是,持「不惹怒中國」想法,其實不限於泛藍人士,也似乎為當政的民進黨政府所信奉。小英政府念茲在茲「不挑釁」,但任何作為仍動輒被泛藍人士指責為挑釁中國。很清楚的,把在對中關係上原本已經極端謹慎保守的政權講成獨斷、躁進、挑釁,才能極大化台灣的乖順。從此我們理解黃奎博所謂的「兩岸穩定,台灣不跟美國鷹派一起喊打喊殺」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因此,在總統就職演說中多次強調「中華民國台灣」之後,遇到領土爭議時,立刻回到「釣魚台是中華民國領土」、「中華民國對南海諸島主權立場從未動搖」,完全沒有思考,由台灣主體性出發,這些向來的立場是否有幫助,是否有調整的空間。


況且,這兩個區域的安全形勢,已產生根本性的變化,相關國家如日本、南海周邊國家、美國,立場皆有所變動調整。台灣在去年通過補破網式的國安法律修正,年底通過管制範圍極為有限的《反滲透法》,即使引起相當大的政治爭議,但迄今未見體系性的執法行動。相較於美國加強針對竊取智慧財產權、侵害美國公民個資、威脅美國公民人身自由、以記者、學生、學者身份作為掩護在美活動的中國間諜,所採取的一連串執法行動,不可同日而語,足見台灣政府的乖順。


本文並不是說,針對中國就應該一味強硬,只是必須提醒,台灣作為一個國家,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與獨立的外交政策。從現象觀察,上述這些想法卻自動的採取了不明的預設,展現了以下的傾向,試圖影響台灣的對外政策:


一、表面上清高中立,訴諸美中等距,實際上論述的方向是提醒大眾中國的存在,而且台灣應該離美國遠一點,才可以跟中國近一點;

二、過度強調了中國國力的強大,以及台灣對中國的依賴;

三、貶抑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或支持,將之視為惹惱中國進而惹禍上身的來源。


如果如本文觀察,這些論述表面上中立,實際上帶著親中遠美的方向,並已深入輿論、知識、決策圈,影響台灣的對外政策,則吾人必須嚴肅以對。


但以上美其名「美中等距」思想的根本謬誤,並不止於現象層面,而在以下三個對國際情勢更深層的面向:


誤解了美中對抗的本質


論者動輒以美國國內政治,當前美中領導班子性格及政治需求,或國際爭霸的角度,理解當前美中對抗。因此,美國川普政府大打「中國牌」,只是因為競選連任的考量;其周圍各部會首長同步抗中,只是鷹派當道;或美國只是在盡全力阻擋崛起強權的興起,兩者處於「修昔底德陷阱」,而目前處於相互調適或終究爆發衝突的過程。


這些觀點不是不重要,但不是全部。美國當前政府官員近來一系列的演講或政策宣示中,所指向的是更深的層次。而且,近來的立場已超越先前的,美中是制度之爭與價值之爭,進展到中共政權的本質,對美國、對世界,乃至對中國人民有害,必須予以去除的層次。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2018年10月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說,揭示了美國對中政策的全面轉向,並已指出美中在經濟、政治、民主、人權等方面價值的不同,並認為過去交往政策是失敗的。彭斯2019年10月在威爾遜中心的演說,加重批評中共的集權對人權及自由的壓迫。這些重點在今年五月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總集成,其中已經提到中共欲以其治理體系取代西方國家體系的企圖,將美中對抗定調在制度之爭與價值之爭。


近來美國川普政府各部會首長的公開演講,更是明白的主張中共及其集權的意識形態,與美國價值根本性的體質衝突。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6月24日在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的演說,題名為〈中共的意識形態與全球野心〉(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deology and Global Ambitions),直指中共意識形態中對其人民經濟、政治、人身、乃至思想的全面掌握,並進而以「文鬥」的方法,透過大外宣、脅迫海外人民、竊取美國人民個資、取得國際組織領導權等方法,侵蝕各國體制。


美國調查局局長瑞恩(Christopher Wray)7月7日在哈德森研究所〈中國與中共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之威脅〉(The Threat Pos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的演講,同樣直指中共與美國體制根本性的不同,進而指出在中國其實不存在私人企業,中國的經濟競爭方法損害了美國利益。美國國務卿龐佩歐7月23日的「新鐵幕演講」,更是呼籲世界和中國人「改變中國共產黨體制」。


對這些政策聲明及理路稍加注意,配合美國一連串的行動,就不會單純以國內政治、現實政治(realpolitik)或霸權競逐的角度看當前的美中對抗,因為美國再三指出中共意識形態與政權體質與美國乃至世界的體制、價值的根本性不相容之處。這些不相容嚴重到無法相容,無法挽回的程度,只有消滅中共體制能夠解決。本文批評的和中思想,誤解了美中對抗的本質,也沒有交待台灣當前的體制與價值,與中共的是否有任何相容之處。



台灣安全無妥協餘地


不要說體制與價值的競逐,台灣所面對中共的威脅是自身的存續與安全的威脅。這點在這幾個月,中共加劇其「以疫謀霸」的意圖,大幅增加在台海及鄰近區域的軍事活動下,更形迫切。


正如外交部長吳釗燮7月23日受訪時所說,中國正在加大軍事準備以拿下台灣:四月遼寧號航母編隊通過了台灣海峽;六月中國軍機6次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經警告後驅離。據吳釗燮說,六月中國軍機幾乎每天擾台飛行,比政府對外宣布的次數要頻繁得多。由中國內部言論來看,特別在蔡英文以壓倒性票數勝選之後,和統無望論、武統論甚囂塵上,掀起對台政策不同人馬的論戰,彼此撻伐,到軍方鷹派代表人物喬良必須以民族主義說詞予以降溫的程度。


不止如此,由中國對香港,在南海,以及中印邊境的動作來看,中共不顧國際壓力與譴責,違反國際義務與條約承諾,單以其單方觀點與武力、政治、法律行動,沒收一國兩制,實質佔領南海,挑起邊境衝突,正一步步實現其領土野心。


如果說「兩岸」在經濟或其他領域還有合作共榮的空間,在台灣安全上,是無法妥協的,也無法依靠敵人的「善意」,因為那牽涉人民的生命財產,以及台灣民主體制的存續。在事涉台灣安全的事項上,即使美國大幅提升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並以實際行動(包含最近相應的軍事行動)執行,仍抱持懷疑態度,假中立之名呼籲不能選邊站,在當前情勢下,只能說是敵我不分,甚至是存心綏靖,有意阻礙台灣民心士氣的凝聚。


台灣可能置身事外?


第三項根本謬誤,是在侈言「不要淪為美國棋子/棄子」的同時,預設了台灣可以將自己抽離出來,做壁上觀,做公親不做事主。但,沒有一項比這項更加脫離現實。


中國對台灣有領土野心,是其自建政以來即有的事情。中國國民黨過去自詡反共,保障台灣安全,曾幾何時「和中」遠重於反共?更不要說,自從2016年蔡英文當選以來,中國運用外交政治壓迫,運用奪邦交國、壓迫跨國企業改名、斷台灣在國際組織參與之路、對已參與者去除台灣的主權象徵,更運用類如「惠台政策」的經濟統戰,企圖掏空台灣,還發動假訊息的資訊戰,運用代理人內部顛覆,無所不用其極發動併吞台灣的總體戰。


中國對台灣所持續進行的總體性戰爭,美國也看在眼裡。其《2020年度國防授權法》的擬定正值台灣進入大選,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情勢的評估不再侷限於軍事安全,而是要求行政部門評估軍事、經濟、資訊、數位、外交、或其他任何威脅的形式。該法特別強調保護台灣民主:法案要求美國國防部長加強與台灣在網路安全的合作,並要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在2020年台灣大選後45天內,應針對中國干預或破壞選舉而進行的行動、以及美國為阻止此類行動所做的努力,向國會提交報告。美國是以整合性的角度,看待台灣安全,由軍事、外交、經濟、資訊各個面向,整體提昇台灣地位。


由整合性安全的觀點,台灣與中國有什麼體制相容,價值共通的妥協空間?無奈,台灣內部仍有許多人,抱持著經濟依賴中國,政治上不惹怒中國以換取其「善意」,無視中國滲透與收買,認為民主不需要防衛,最好的應對即是不設防式開放的想法。邱吉爾說得好:「心懷綏靖者,就像一直餵食鱷魚,希望它最後再吃你的人一樣。」(“An appeaser is one who feeds a crocodile, hoping it will eat him last.”)


美國對中政策的轉變,是覺醒,也是安全觀的改變。如果美國都已對中共政權的所作所為覺醒並發出警訊,長期面對中共侵略的台灣,還能不覺醒?新任駐美代表蕭美琴說得好,世界各國目前感受到中國的銳實力,在過去數十年是台灣的日常。身處美中對抗的前緣,就算不是台灣所願,也是無可迴避的現實。台灣,可有做公親不做事主的餘裕,餵食鱷魚期待綏靖的空間?


由現象觀察,本文所批評的「美中等距」思想,實際上的方向是要台灣離美國遠一點,因為它過度強調了中國的強大及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也無端的貶抑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或支持,甚至將之視為惹惱中國進而惹禍上身的來源。在更深的層次,它誤解了美中對抗的本質,也未認清中國對台灣總體性的安全威脅,更不切實際的冀望台灣能置身事外。這種想法甚至侵入了當前政府決策者的思維,必須嚴肅處理。




作者為島國前進智庫國家論述組召集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