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黎時潮

文化治理:哲學部長留下的課題


圖片來源:截至楊索臉書



漢文化傳統只有教育而無文化!因此,台灣第一個主管文化的中央機關,是1968年於教育部內設立的文化局。不過,這個機構只存在了七年,於1975年就裁撤掉,業務打散分到教育部和新聞局,直到1981年成立文建會後,才又有管理文化事務的中央機關。

一開始,文建會主要工作只是提供藝文團體與個人、補助與獎勵的平台。簡單說,當時所謂的文化主管機構,只是用分配資源的方式,主導並管理國內的藝術發展走向。直到申學庸上任後,才開始增加該會的功能,把設置公共藝術以及輔助地方性藝文展演活動也納入業務範圍。特別是將國家藝文基金從教育部下挪出,成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並運作至今,已經變成台灣新進作家、表演工作者最重要的經費提供者。

之後歷任主委雖有不同偏好與政策方向,文建會功能大體相同,著重在資源分配這個面向。也因此,在馬英九之前,歷任行政院長提名的主委都是聲望較高的文化界前輩;畢竟事關利益分配,主委威望夠方可壓住陣腳。但馬總統上任後,手下的行政院長常任用有爭議的主委,以至於盛治仁任內,發生了夢想家演出拿走過多經費的疑似分肉桶事件。

雖說組織層級提升不一定代表積極重視,但至少是種宣示。2012年政府組織改造,文建會升格成文化部,對全國藝文界人士來說,或許可以期待政府在文化事務上展現新氣象。

可惜的是,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以她自己狹隘的國族想像,甫上任即提出要和中國協商,建立「兩岸文化前瞻論壇」平台;但因中國文化部的管轄權限不足,兩岸文化論壇的想法無疾而終。接著公視董監事因黨派立場分歧,人選難產,龍應台曾表示,「如果爭議不能解決,她贊成廢除公視」這種毫無文化視野的想法。

最可議者在於,一個剛剛創立、百廢待舉的部會,正是建立長久制度的階段,其第一任主事者任內,居然沒有任何相關法案通過三讀!也難怪,許多人對龍應台文化部長任期評價甚低。

2014年龍應台跟著行政院長江宜樺總辭,由洪孟啟續任文化部長,但洪部長兩年多任期可說風波不斷。先是2015年九月30日《壹週刊》報導,洪部長為了讓立法院的預算審議過關,曾在內部秘密會議中討論給予國民黨籍立委每人250萬補助。雖然洪表示只限於討論,也被他否決了,但他也因此請辭但得到慰留。

隨後洪孟啟為了追查洩密者,鎖定政次邱于芸,最後鬧出政務次長發存證信函給部長,最後對簿公堂的鬧劇。

可以說,文化部成立後的前四年,基本上一事無成。

文化部並非所有國家都會設立的中央單位,目前全世界有類似單位的,不到50國,而且大多都是國內政治較不民主的國家,例如中國、北韓等等。歐美民主國家中,法國、挪威兩國的文化部較活躍,也較能見到文化行政帶來的優點;但在民主程度不足的體制下,文化部更注重「治理文化」!亦即將文化事務當成應該管理、管制的對象,而不是一國精神生活由下而上的累積;甚至可以說,威權體制國家的文化部,就是國內洗腦宣傳機制的一部分。

從文建會時代直到政黨再次輪替、鄭麗君上任前,文化部的施政確實一直呈現出漢文化傳統中,對文人的管理策略:乖順的給點糖吃,不乖的就視而不見。也就是說,在鄭麗君提出「應該是文化治理而非治理文化」的主張前,台灣文化事務的管理方式都停留在由上而下的威權習慣。

鄭部長任內最重要的成績當屬《文化資產保存法》於2016年七月的大幅度修改,更於隔年九月完成相關的37項子法的三讀。這次修法最主要的精神在於加強民眾參與、審查專業性與透明度、建立利益迴避機制等等,並且加強列冊追蹤、鼓勵文化資產價值評估方面的研究。

從2018年五月起,鄭部長兌現承諾,召開十二場全國文化資產會議論壇,在為期四個月的全國性討論中,確立了《文資法》未來的修法方向,以及在私有財產與公眾利益間尋求平衡的方式與可能性。鄭部長在九月召開的全國總結大會上提出「唯有文化保存做得成功,才能讓國家帶著靈魂往前走」的宣言,可以算是2018年台灣文化界最重要的話語吧?可惜的是,當時期中選舉正逐漸加溫,幾項公投案正反雙方沸沸揚揚,竟無幾人注意到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實為憾事。

除立法外,鄭部長將文化部預算提升到超過總預算百分之一,讓軟體建設的預算佔比大幅提高,更關注多元與流行文化的發展,由此催生了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成立。

文策院於2020年五月十八日開記者會,宣布初期的合作對象與目標;但因剛起步,還未看到對台灣流行文化的推動實績,也許過段時間檢視,才會更有意義。但,對於台灣的藝文工作者來說,經費只是初期問題,作品完成後,如何增加能見度?才是難關的開始。過往的經驗常是,台灣不乏好作品,但好作品常常沒被看到!建立能讓足夠多人看見的平台,也許是比單純提供經費更有效的作法。

鄭部長依照《促轉條例》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與空間解嚴的作法,引得頑固派的誤解與敵視。在2019年一月22日的關懷演藝人員春節餐會上,發生令人遺憾的鄭惠中掌摑事件。即使面對社會譴責,鄭惠中對媒體說:「我本來想要賞她兩巴掌,只賞她一巴掌,已經太便宜她!」之後當時的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甚至表示,這是官逼民反。

從此一事件可以看出,黨國體制在台灣留下的文化歧視烙印仍然陰魂不散,這恐怕才是未來的文化政策制訂者該放在第一順位思考的課題。

蔡總統第二任期開始,鄭部長以回家陪伴孩子的理由堅決辭職。這原本是每個人自己的生涯規劃與選擇,無可厚非。但作家楊索在臉書貼文中寫道:「鄭麗君並無文化使命感,她是擅長自我行銷的政治人;不是歸人,是文化過客。」實在是不知從何說起的評語?顯示出台灣女性從政人員極為艱難的政治生涯。

而日前台北車站空間的爭議,恰好顯現出,鄭部長提出的「文化治理」理念,在台灣想實現有多麼困難!如果交通部和鐵路管理局能有一點點文化治理觀念,就絕不會在五月25日把台北車站大廳圍起來,不讓人進入。如果窮究台鐵大廳拆掉座椅的作法,希望讓人群走到二樓休息、消費恐怕才是主要原因吧?而這早已成了不能說的祕密了。

鄭部長離開,留下許多回憶與讚賞;感謝她把文化事務從雲端拉下,變成真的可能由民間主動參與及改變的日常。期待新任文化部長,能繼續推動文化治理觀念,讓整體施政多一點文化,少一點財團利益吧。




作者為台北愛樂電台首任工程師,主持過該台所有類型節目,台北爵士夜首任主持人,《爵士樂的故事》作者,目前是閒遊作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