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王宏恩

誰在使用事實查核網站?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對抗假新聞,民間成立了各種事實查核網站,包括Mygopen、真的假的Cofacts、乃至於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然而,到底哪些人真的會去看這些事實查核網站?


在上一篇專欄〈政治資訊來源的黨派歧異〉中,我使用一份選前一周的網路訪問千人資料,發現不同黨派的人使用社群網站的狀況並不相同。在同一份資料中,我也在選前一周問這千位台灣受訪者這一題:


「請問你是否有造訪過或使用過任何事實查核網站,例如麥擱騙Mygopen、真的假的Cofacts、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


在全體受訪者中,27%曾經在選舉前造訪過事實查核網站,73%沒有。考量到我的樣本比較年輕而且是網路受眾來說,真實的比例應該更低一些。換言之,即使在號稱假新聞氾濫的2020台灣選舉,台灣民眾大概每四個人才會有一個去造訪事實查核網站。


假如我們把資料細分的話,主要可以發現兩個解釋造訪事實查核網站的變數,一個是年齡,第二個是政黨,無論是使用回歸模型或是用決策樹模型都給出相同的結果,所以以下使用敘述統計稍微說明。


就年齡來說,我樣本中20至30歲的年輕人曾在選前造訪過事實查核網站的比例是42%,而60歲以上的長者則是15%左右。這在全部變數裡面是最顯著的。相較之下,教育程度、與性別並不是最大的解釋變數。


而就政黨來說,我樣本中各黨派支持者造訪過事實查核網站比例由高往低排列分別是時代力量38%、無黨派35%、民進黨30%、台灣民眾黨24%、以及國民黨15%。但因為本來各黨派支持者樣本數就並不多,所以除了國民黨支持者的差異跟其他人比起來比較大以外,其他群體的差異不大。


這個結果當然有很多解釋因素。首先,這個結果是受訪者自己回報的,所以當然有謊報的可能,也可能只是某些群體比較容易記得有去過事實查核網站,這方面恐怕得需要事實查核網站那端的資料一起來看。


另外,也可能是我提的這幾個例子因為有與Facebook以及Line官方合作,而被視為是「親現任政府」的網站,因此反對現任政府的選民比較不願意造訪(這也是事實查核的一個道德性問題,因為事實查核需要事實,但是往往事實是政府才有辦法決定的)。


為了驗證資訊可及性的假設,我進一步的把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台灣七種不同的資訊接收來源放入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在控制個人政黨與社經變數之後,Facebook的使用跟有無造訪過事實查核網站高度相關,看電視以及收音電台的民眾較不常使用事實查核網站。這個結果的確顯示出了資訊近用性的影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資料裡面,較常使用Line以及YouTube的受試者,並沒有比較常使用事實查核網站。使用Line以及YouTube接收政治資訊,意謂著這群人的確有一定的上網能力,而且YouTube跟Line在上一篇文中已經是大多數台灣民眾的政治資訊來源之一(大於紙本新聞!),但這些人並沒有因此比較會接觸到事實查核網站的資訊。


這個差異很難用數位落差來解釋、也或者不能用網絡連結來解釋(否則為什麼用Line沒有比較常接觸?),比較可能的解釋大概是這些事實查核網站本身主要在Facebook上的社群培養。假如真的是這個原因的話,那究竟事實查核網站進行社群培養本身是否是件好事、是否可以真的把事實查核的使用習慣更拓展到不同平台,是需要下一步思考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仍可以看到台灣不同群體使用事實查核網站上的行為差異。就算事實查核網站會想辦法保持政治中立,但對於使用民眾來說可能還是會在心裡默默地歸類。這當然也可能是來自本來數位落差,所以如Cofacts不斷舉辦線下的各種說明活動就很重要,但也得有數位落差以外的解釋(例如Facebook與Line之間的差異)。


最後總結來說,假如台灣真的只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事實查核軟體,那其他人是怎麼查核資訊的呢?或是根本不覺得需要查核呢?或者有獨自的查核管道(例如政黨領袖出面發文就好)呢?能做的面向還很多,而且並不是在選舉後就能結束的,畢竟最近許多YouTube的影音更新頻率都顯示,中國的大外宣以及對台灣的假新聞攻勢又在三月開始重新開工了。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