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鳴人堂

陳方隅/總統辯論會後:事實查核興起,與台灣民粹主義危機



(※ 本文由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成員共同討論完成)

有位候選人,常提出一些詭異的政見,成天失言,歧視少數族群、歧視女性、歧視外來移民,指責媒體做假,以恐懼訴求進行政治動員,在辯論會上的發言,更屢次被事實查核單位發現大半含有不實訊息……但是,他最後依然當選總統。他就是現任美國總統川普。


這並非特例。如果我們拿英國首相強森過去的言行來看,他和川普高度相似。又如現任烏克蘭總統、前喜劇演員卓連斯基,他不只沒提出任何具體的政策,甚至連辯論會都沒參加,照樣高票狂電對手。


無論是川普、強森或是卓連斯基,都屬個人風格極具強烈的領導者,其崛起過程也普遍被視為民粹主義的縮影。


需先強調的是,「民粹主義」一詞在政治學研究上屬中性詞彙,係指有政治人物具有強烈的性格,凡事不是好就壞、民眾不是庶民就是菁英,宣稱自己代表人民,能夠苦民所苦。而在台灣,這樣的現象則以「韓流」為顯例。


台灣民粹主義的危機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現象主要是由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機制的失靈,貧富差距急速升高,政治菁英無力解決人民問題,導致人們容易將眼光轉向具個人魅力的領袖,並對目前運作的政治體制失去信心,甚至嫌惡。


若以「台美人」的角度來看美國外交政策,目前美國對中國政策做出重大的調整,對台灣而言的確從中獲得助益,畢竟台灣長期受中國打壓,面對美政府的鷹派作風,自然得到許多台美人的支持。


然而,從美國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川普的當選對美國的政治體系帶來巨大的衝擊。以「自由之家」的評比來看,美國自川普上台後,公民權益等民主表現的評比,甚至比台灣還要低。如果一個政治領袖經常性地攻擊媒體,對任何批評直接以「假新聞」來癱瘓監督,並以誇張的語行進行仇恨式的動員,對國家來說絕對是災難。


民粹主義是一種動員和政治表演的方式,本身不是負面用詞,但這樣的動員帶來的「後果」將非常可觀。就此來看,即使2020大選結束後,不管結果如何,人們仍需注意到這樣的政治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看回台灣社會內部,情況又更為嚴峻不少。縱然美國政客再不同意對方,但在面對外政策時,依然保有砲口一致對外的傳統。即使有輿論認為,民主黨或所謂建制派「親中」,但實際上不過是民主黨對於如何與中國互動,存有手段與程度上的差異,與所謂的親中仍有段距離。


而台灣的民粹興起後,另與境外敵對勢力結合,目的是貼近中國官方的大外宣論調,往中共靠攏。台灣的「親中」選項,相較美國而言,對台灣的影響是更直接而全面。


台灣事實查核機制的興起


另外,從美國的標準看台灣的總統大選辯論是很有意思的,台灣的辯論基本上是不及格的。


例如,美國政客都要經歷「市政廳辯論」(town hall meeting)的洗禮,要在第一線直接面對選民,如果有看過任何一場直播,就會知道在市政廳辯論的高張力如何考驗候選人的臨場反應力。此外,在總統大選初選過程中,辯論則需進行好幾輪,各級選舉也都如此。


看回台灣的這場「辯論會」,其實稱不上嚴格意義下的「辯論」。所謂辯論是要有交叉詰問、公民或媒體提問等環節,但台灣常是以「發表會」的方式進行,即使名為「辯論會」,實際就議題交鋒與追問的環節依然過少。


又或者像本屆大選所舉辦的辯論會,幾乎無就任何政策進行實質詰問,討論政策需要性、可行性,唯有各式脫序演出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這樣的現象,可能與台灣社會普遍追求的和諧氛圍有關,而人民以往也都被教育「不要公開表達意見」或「不要與人爭論」,當然也少了與他人辯論議題的機會。


話說回來,即使29日的台灣總統大選辯論會上,出現首次有候選人在媒體提問階段砲轟多家媒體的情事,但近年幾次選舉經驗下來,依舊有正面且值得肯定的進展。如事實查核機制的發展,在辯論會後由多家媒體,或聯合民間組織共同就候選人發言加以查核真偽,便是一大突破。


縱然我們透過辯論發現,有候選人毫不在意事實為何,並且經常信口開河,但仍有媒體與參與查核的公民努力就候選人發言加以查證,讓事實與真相讓更多人得知,也在一次次的反覆操作下,讓查證文化得以建立且進一步深化。美國也是從上屆大選後開始發展事實查核機制,目前有越來越多媒體機構加入。


然而,我們除了一方面期待查證機制的建立,但也必須從源頭截斷假訊息的來源,防勉其有散布的機會。事實查核的精神與機制,不限於選舉期間或政治議題專屬,除了需要更多資源與人力投入,更應培養追求事實的文化。順帶一提,台灣媒體向來習慣未經查核便全文引用中國媒體的文章,有意與無意間助長中國的政治宣傳甚至假訊息的傳遞,此議題同樣需被正視。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小結


最後,台灣社會常有聲音認為,政治人物看稿發表演說代表「空泛」,甚至將其批評為沒有中心思想。


事實上,政治人物——特別是國家元首——看稿演說是常態,你以為的沒看稿,也多是因為讀稿機的位置與角度不易被民眾察覺而已。


以華府智庫場合來說,幾乎所有正式演說,講者都是讀稿上場。愈正式的場合,看到講者讀稿的機會愈高。這是因為特定場合的用字譴詞必須精確,發言時間也需嚴格掌握。尤其是代表行政部門的公開發言,幾乎一定會看稿。就連川普這種自走砲型的,儘管經常在推特發表語出驚人的推文,但他在許多場合依舊得讀稿演出。


總而言之,選舉競爭的過程相當漫長,其中的制度設計是希望選民可以多了解候選人以及相關的政見。就跟任何知識一樣,民主政治也有其知識與學習門檻,絕對不僅只有投票當天到投票所蓋個章這麼簡單。我們除了持續深化對事實查核的文化外,也需多方培養政治知能,以期在將屆的大選中,做出最正確的抉擇。




作者大學念政大外交系但後來發現自己不想要當外交官;研究所念臺大政治所,開始對很多社會議題產生興趣,寫了篇花蓮部落農業合作社的論文。現在正在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念博班,主修比較政治,期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學術工作者。目前擔任《菜市場政治學》的共同編輯。

 

推薦閱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