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翁達瑞

曾銘宗的財經專業不及格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以沒有「資金匯入」紀錄,質疑蔡政府「台商回流」的政績。曾銘宗是台北大學的企管博士,財經履歷完整。一任黨鞭立委之後,曾銘宗搖身一變以「財經專業」代表,被國民黨列為下屆不分區立委第一名。


資金匯入與台商回流未必有關,但曾銘宗卻誤認兩者有直接關係。他的邏輯是:沒資金匯入,就沒台商回流。曾銘宗的邏輯或可誤導外行人,但在行家的眼中,他的財經專業不及格。

曾銘宗要改善低薪,不妨先從自己的小編做起。圖片來源:曾銘宗FB


曾銘宗用資金匯入紀錄質疑台商回流成效,這個邏輯其實有理論基礎,而且可追溯到經濟學重鎮芝加哥大學。曾銘宗沒有抬出大師唬人,可能不知道有這個經濟理論,所以就讓我來代勞,幫忙解釋資金匯入與台商回流之間的關係!


跨境投資的經濟理論


在1970年代初期,芝加哥大學經濟教授羅伯.耶利波(Robert Aliber),提出一個「貨幣溢價」(currency premium)理論,解釋跨國企業的興起。這個理論的概要如下:


隨著貨幣的不同,企業的資金借貸成本會有跨國的差異。低借貸成本國家的企業,可在母國取得資金,匯到到高借貸成本的國家投資。跨國企業擁有的「貨幣溢價」,可強化海外子公司的競爭力,與在地企業分庭抗禮。


耶利波的「貨幣溢價」理論,在資金流動與跨境投資之間,建立一個直接關係,也就是跨境投資必然涉及資金流動。曾銘宗用資金匯入紀錄,質疑蔡政府的台商回流政績,其基礎就是耶利波的「貨幣溢價」理論。


曾銘宗是否讀過耶利波的「貨幣溢價」理論,我無從得知。我可以確定的是,曾銘宗對近期的跨境投資理論所知有限。耶利波的理論有明顯的邏輯謬誤,早就被其他理論所取代。


貨幣溢價理論的謬誤


耶利波的「貨幣溢價」理論出版後,研究跨國企業的學者發現,這個理論與跨境投資實務,有兩個明顯的落差。


第一、根據「貨幣溢價」理論,跨境投資永遠是單向流動,只能由低借貸成本的國家,流向高借貸成本的國家。問題是,實務上的跨境投資多是雙向流動。例如:不只美國企業投資德國,德國企業也投資美國。


第二、「貨幣溢價」帶來的效益,可讓同一國家的所有企業獲益。據此推論,跨境投資不應有產業或企業間的差異。可是跨境投資經常集中在特定產業。即使在同一個產業的公司,跨境投資行為也常集中在特定企業。


由於上述兩項謬誤,耶利波的「貨幣溢價」理論很快就喪失了光環。後續的跨國企業理論,不再認為資金流動是跨境投資的前提。這兩者可以完全沒有關係!


跨境投資不等於資金流動


耶利波的「貨幣溢價」理論,最大的謬誤就是假設跨境投資一定涉及資金流動。這個假設很輕容易就可被打破。


首先,許多跨境投資屬「當地集資」,包括向當地銀行貸款,或尋求當地夥伴組成合資企業。其次,母國的銀行也可以設立國外分行,對跨國企業進行境外放款。最後,跨國企業可用累積在海外的利潤,進行跨境投資。


在上述三種情況,境外投資不會有資金流動。可是曾銘宗質疑,台商沒有資金匯入,所以台商回流就是騙局。為了唱衰蔡政府的政績,曾銘宗根據的是早就被推翻的理論。


曾銘宗「落漆」的不只這一點。最嚴重的是,曾銘宗拿蘋果比橘子,把跨境投資和台商回流相提並論。如果跨境投資未必牽涉資金流動,那台商回流更不需要資金匯入。

老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設計對白)圖片來源:蔡英文FB


台商回流不需資金匯入


跨境投資和台商回流不同:前者是為了建立海外子公司,後者是為了擴充母公司。跨境投資不可能完全在地集資,一定會有資金匯入,只是比例高低而已。台商回流有兩種情況,可以完全沒有資金匯入。


第一、台商取消計畫中的國外投資,轉而擴充母公司。這種性質的台商回流,完全不會有資金的匯入,反而是原本要匯到國外的資金,留在台灣供擴充母公司之用。


第二、台商關閉現有的海外營運,產能由母公司的擴充取代。這種台商回流未必有資金匯入。如果關閉的海外營運殘值不高,台商回流不會有資金匯入。擴充母公司所需的資金,可能來自保留盈餘,股東增資,或向銀行融資。


只在一種情況下,台商回流才會有資金匯入,那就是台商關閉的海外營運,有可觀的殘值,甚至有資產增值,且這些資金在海外沒有出路,只能匯回台灣供母公司擴充之用。


結論


以上的分析顯示,曾銘宗根本分不清楚「跨境投資」與「台商回流」兩者的不同。接著,曾銘宗根據早就被推翻的理論,在「跨境投資」與「資金流動」之間,建立一個直接關係。最後,曾銘宗以沒有「匯入資金」的紀錄,唱衰蔡政府「台商回流」的政績。


我的結論是,曾銘宗的財經專業不及格,有愧他國民黨第一把財經高手的地位。




作者為美國大學教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