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鄭順聰

反送中的廣東話,太陽花的弱母語


反送中運動這幾個月來,港警殘暴鎮壓令人氣憤莫名。但同時,抗爭港人的堅韌與無畏,更是佩服,更要支持。


反思台灣,自然會跟「太陽花學運」做連結,雖說脈絡與強度不同,核心主旨都是反極權,捍衛民主自由。要比較兩者是個大課題,但我要從一個簡單的觀察談起。


看新聞報導,在街頭訪問任一蒙面年輕人,全都可用廣東話(香港粵語)侃侃而談,更不要說記者會的公開發言,義正詞嚴,慷慨激昂。

港人說港話。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相對的,參與太陽花運動的青年們,幾乎都用台灣華語發言,還標榜用三十五國語言向世界播送。可笑的是,若要用自己的母語(原住民各族語、客語、台語)公開演說,有幾個可以的?尤其是核心成員,多位去參政或選舉了,一上台,不要說流暢,連說都有問題。


香港能,為何台灣不能?


年輕世代之不足,乃上一代缺失所致;太陽花世代母語能力貧弱,是整個國家社會出了問題。


觀察「語言的生存狀態」,有四個座標,分別是家庭、社區、媒體、學校。此專欄名Tâi-bûn-o̍h-á,就從台語談起吧!


家庭:把母語當成賊


「母語家裡學」謬論,不必多辯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台灣街頭隨意找位年輕人,父母爺奶是台語人的,要他全台語五分鐘,五分鐘就好,有幾個可以的?


這是Youtuber慣用的手法,這幾年屢試不爽,是衝高點閱率的利器。不要說成句,只問一些單字,已是哀鴻遍野。


「母語家裡學」於現代社會,已無法阻擋媒體發達,溝通流動頻繁的現實。香港人可非常徹底,在家裡全廣東話,自然而然,連我住台北的香港朋友家庭,亦是如此。


要形成這樣的習慣,得整個社會的機制護持,不只是一家之內。


在台灣,很多父母長輩「堅持」不跟孩子說母語,原因很多,最可笑是理由是:講秘密時就改換母語,孩子就不會知道了。


把母語當成賊,台灣人的偉大發明,更甚於詐騙手法。


社區:開啟語言2.0


這裡的「社區」,指走出家庭之外的鄰里市場、店鋪廟宇、公開聚會等等場域。社區有強烈的在地性,語言特質最為明顯,何止氣口,更有獨特的腔調,是語言的豐富寶庫。

看公視學台語。圖片來源:公視台語台FB


就台灣而言,來自中南部越非都市成長的孩子,其台語越流暢越端正,這跟社區的特性若合符節。越是都會與中產階級的聚集區,因體制內教育浸染深遠,華語使用頻率極高,台語的程度相對弱化。


社區的語言浸潤,除了日常對話,公開演講是重要養分,你看香港反送中,就在街頭與講台朗朗開講,這樣的震撼深植人心。猶如台灣的選舉場合,無論那個黨派,總是會落幾句台語增強感染性與親切性。


不過,一離開政治與商業場合,台語的演講就顯弱了。尤其是文化藝術與現代知識,多用華語建構,台語的論述嚴重不足。就像知名作家廖玉蕙,因某次演講場合無法用台語講得流利,進而努力學回母語,甚至出版台文書寫的電子書。而生態作家劉克襄,在中央社出版的《做伙走台步》序言談到,也是因某次在教會演講經驗,喚起語言自覺,開啟其台語2.0的進程。


這一點,我們要向香港人看齊,各種主題與場合,都可以用廣東話無所不談。


媒體:標準化日常化


在公視台語台未開播前,雖曾被政府大力禁止,但台語發音的媒體,是相當興盛的。


無論是台語歌,廣播講古,歌廳秀,布袋戲或歌仔戲,往往風靡一時,許多人的台語能力,都是從這些媒體娛樂得來的。


地下化與非體制化的發展,固然有其生命力與渲染力,但久之形成偏鋒,落入刻板印象,以為台語只能說江湖話、玩笑話、私密話,上不了檯面,不入流。


來看看香港,廣東話什麼主題特質都有,無論是嚴謹的法律用詞,抗爭者的鏗鏘發言,生意上討價還價,林夕的動人歌詞,都是廣東話。


這就是設立公視台語台的原因。得要製作各式各樣的節目,讓台語無所不說、無所不談,且各個年紀各行業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用這套語言來訴說。讓台語標準化、日常化,這是台語台有別於其他媒體的核心任務。


學校:建立一切的學問

看公視學台語。圖片來源:公視台語台FB


太陽花的《島嶼天光》與反送中的《願榮光歸香港》,都有其訴求主題與語言特質。但香港年輕人能自然而然說廣東話,相對於太陽花青年的弱母語,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文字。


雖說教育部推薦的台語正字漸為普及,目前仍只有專家與文字工作者能讀寫順暢。但在香港,有廣東話的報紙,發行量相當廣;來看反送中的網路留言,大量書寫且廣為流傳。


香港學生讀書的過程,在學校的授課是用廣東話的,對一個孩子而言,在學校的時間往往多於家庭,香港學生在校園的語言學習與浸染,使其廣東話沒有阻礙。


甭說太陽花青年,多在學校全華語教育,母語課一週一堂杯水車薪,更不要說因升學壓力而遠離了家庭與社區,其母語能力與反送中青年比較,當然天差地別。


有鑑於此,現各族群正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學校,原住民與客家已經先行,從幼稚園開始,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教育體制。


學校不只是學校,不只是保存語言與文化,而是透過教育系統,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字書寫、知識體系、對世界的思考,才能有堅實的認識與涵養,面對日新月異的全球化時代。


香港的情勢令人遺憾,過去以商業金融與媒體娛樂自豪的東方明珠,因政治的不公不義,意外發現並發揚了自身的特質與獨立性。當然不希望台灣步入後塵,但時勢是無情的,極權伺機而動,在這之前,得要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切,就從語言開始。

作者為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捌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教育廣播電台全台語節目《拍破台語顛倒勇》主持人。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