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虔豪

日韓貿易戰背後的根源

日本政府在7月1日宣布,對南韓實施原料輸出管控,項目包括氟聚醯亞胺、光阻劑及高純度氟化氫,這些剛好都是南韓生產強項──半導體、液晶螢幕與智慧型手機晶片等產品的重要原料,等同掐住南韓經濟命脈,南韓社會再現拒買日貨運動與反日情緒,日韓矛盾衝突再次浮上檯面。

安倍晉三和文在寅,各有盤算。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南韓佔據世界過半的半導體生產量,而前述3項重要原料,幾乎由日本獨佔生產。過往,南韓廠商向日本採購這些原料,享有簡化出口待遇,但在日本宣布對韓限制輸出後措施後,從7月4日起,韓廠要採購這3項原料,就得向日方提交繁雜的申請文件,通過審查後才能輸入。

此舉將讓韓廠在等待原料上多耗上3個月,而包括三星在內,南韓知名的半導體生產大廠,目前原料庫存只有1─2個月。屆時,半導體生產出現差池,就會連帶影響3C產品供應,重創南韓在世界上的經濟布局。因此,南韓政府、財界與社會上下,連日來繃緊神經。

距離6月底於大阪召開的G20峰會結束,才短短兩週時間。美國總統川普和南韓總統文在寅,在峰會結束後,還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域(DMZ),與北韓領袖金正恩展開破天荒歷史性的會晤。美朝宣布重啟停止數月的實務協商,讓韓半島僵局再現轉機,同為親美盟友的日本,卻對南韓展開經濟攻勢。

日本經濟產業省最先發布的說明資料指出,會宣布輸出限制,導因於「韓日間信賴關係已明顯受損,並發生輸出管理上的不當問題」。但究竟是甚麼問題,並未闡釋清楚,日方也從未事先知會韓方,「輸出管理」上有哪些弊端應該改善。突如其來頒布限制令,當然就引發南韓輿論的反彈。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7月3日,在自民黨黨魁討論會上,對日本發動對韓輸出限制解釋稱,這只是對「不遵守約定」的國家,取消優待措施。南韓輿論也研判,日本的行動,是因為先前南韓法院判決日本企業須對強制徵用工賠償,所展開的報復措施。

雖然安倍與日方此後又幾度表示,對韓輸出限制與徵用工問題無關,頗有淡化「報復說」的企圖。但實際上,由於牽涉到過去日韓政府間的「請求權協定」,日本政府主張是因韓方「不守信」而提出限制,仍可從徵用工問題後的處理過程,看出端倪。

日本殖民韓半島時期,當時有不少韓人被強制調往日本奴役。有4名當事人,在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展開連串訴訟,而南韓法院在去年8月底做出最終判決,當時強徵勞工的新日鐵住金與三菱重工業公司,須賠償原告1億韓元。當時判決一出,南韓社會歡欣鼓舞,認為這終於還給被害人與歷史公道。

但日方認為南韓判決是「出爾反爾」。由於南韓在1965年、朴正熙總統獨裁執政期間,為發展國內經濟與外交關係,和日本締結《日韓請求權協定》。日本將對南韓撥款共5億美元當作經濟援助,條件是包括慰安婦與強制徵用工等歷史爭議問題「一筆勾銷」,韓方不該再對日方對相關問題有任何要求。

當時,朴正熙總統接受此項前提,放棄對日本的歷史問題追訴要求,韓日即以這項請求權協定為基礎,正式樹立外交關係。因而,就日本來說,要重新討論包括道歉、賠償慰安婦及強制徵用工等問題,就等同違背請求權協定,所以就常出現日本認為南韓「不講信用」、「不守約定」的指責。

日韓兩國圍繞在這些歷史問題爭議,已長達數10年。若從第三者角度觀察,能發現面對爭論,日本時常過於理性,南韓則過於感性。

南韓認為,日本侵占殖民韓半島,又發生慰安婦與長期徵用工等侵犯人權的問題,為民族帶來巨大傷痛,日本應徹底反省與道歉,就算先前南韓獨裁政府與日本簽了約,世代間的精神傷痕依舊,不會隨著協定而一筆勾銷,但安倍上台後,自民黨政權對歷史問題刻意迴避,是成為日韓矛盾的元凶。

講究原則的日本人則認為,國與國之間的締約本須遵守,何況日本已為南韓付出龐大金費,5億美元,在60年前可是天價。南韓卻在簽約後過這麼久,還來討價還價,讓日本儼然成為南韓的「提款機」。若基本約定都不遵守,不僅有違反國際法疑慮,也難以讓日韓關係正向發展。

日本則強調過往南韓已簽約,南韓政府就不該拿歷史問題在政治層次上不斷默許炒作,卻也時常忽略南韓民間社會對日本殖民時期的心靈苦楚仍存,不可能單靠法律就讓問題爭議消失。

但在南韓,面對日本指出的違反請求權所顯現的背信問題,是不是也該思考,難道韓國自己就沒有問題嗎?該如何自省提出解決方法?在過往締約後,如今該追溯並討回公道的對象,是日本還是過往的獨裁政權,輿論也甚少討論。

在這些問題都未同時受雙方正視的此時,日韓的糾葛與當下上演的兩國貿易戰,甚至南韓之後會不會提起反制,這些爭端要找尋到出路,都會相當困難。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