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博洋

非主流國民黨當道:郭台銘的「鴻海」與韓國瑜的「發大財」


2020年總統大選,依目前趨勢來看,最終能代表國民黨參選的人僅剩兩位,即郭台銘或韓國瑜。圖片來源:韓國瑜臉書


2020年總統大選,依目前趨勢來看,最終能代表國民黨參選的人僅剩兩位,即郭台銘或韓國瑜。短短數月間的變化,竟讓學經歷最豐富的前新北市長朱立倫,以及政壇人脈深厚的前立法院長王金平雙雙遭到邊緣化,民意的浪潮變換,實在令人不唏噓。然而更令人好奇的是,韓與郭二人背後所匯聚的民意支持,其結構為何?


關於韓國瑜的部分,大致可區分為市長選舉前後來看。在選上市長之前,透過通俗易懂的口號與煽情宣傳,以及營造「爹不疼娘不愛,小蝦米力抗大鯨魚」的形象,搭配友好媒體的積極曝光,成功激起藍營支持者的士氣,並且形塑成一股改朝換代的風潮,進而吸納游移選民與政治較為無感者,取得市長寶座。在這個階段,可說是韓國瑜聲勢最盛,支持群眾組成最為龐雜之時。


然而隨著市長就職之後,韓國瑜的聲望雖不至於崩盤,也可用急速衰退來形容,從今年一月仍有五成以上支持度,到現在與另一對手郭台銘在伯仲之間,成為台灣政壇熱議的焦點。固然取得權力之時,便會因為遭受檢驗而使得聲望開始走下坡,但韓國瑜的案例,顯然不只是這個因素而已。


民主國家,選舉有如古代的羅馬競技場,讓人民得以宣洩激情;選舉之後,生活回歸平常,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所需,重新回到人民關切的焦點。韓國瑜遠離政壇已久,雖然在短短半年之內創造奇蹟,但高雄市民並不會真的認為他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帶來明顯的進步政績,更何況國民黨籍的他,與中央的民進黨政府是不同陣營的。


這樣的客觀環境,讓高雄市民願意抱持著相對寬容的觀察期,讓韓國瑜放手去做。然而,韓國瑜並未腳踏實地的回應高雄市民的期待。一,基礎市政建設頻頻出包,舉凡道路坑洞、七彩愛河、代言爭議,乃至於最近的市長室竊案疑雲,都讓嚴謹的市政建設議題,淹沒在各式各樣的口水之中;二,承載著全國藍營支持者的期待與促擁,也讓韓國瑜對總統之位起心動念,並且於近日首度脫口願意參加國民黨總統初選。


於是,韓國瑜的支持基礎,開始產生裂解,從最大公約數的「高雄換人做做看」,回歸成「死忠力挺韓國瑜選總統」、「專心處理市政」、「依能力決定支持與否」和「游移選民」四大塊。在韓國瑜終於確定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後,第一塊支持者士氣提升,但中間二者轉換成隱性,並且影響最後一塊選民。


至於,郭台銘則顯然與韓國瑜呈現極端的對比。白手起家、苦幹致富,展現霸氣姿態,都十分符合民主化之前,台灣的主流價值觀;加上鴻海事業在中國與美國都有重要地位,讓他在主張「台美中和平相處」時,更具有說服力。


郭台銘聲勢的竄起,也得益於和韓國瑜的對照。圖片來源:郭台銘臉書


另一方面,郭台銘聲勢的竄起,也得益於和韓國瑜的對照。儘管韓國瑜口若懸河,但在擔任市長之後,並無法提出相應的政績來佐證,逐漸淪為出一張嘴;但郭台銘的商業帝國,是實實在在「發大財」的證據。


再者,韓國瑜對於中國議題,和傳統國民黨政治人物相仿,都是在台灣內部大喊中華民國,但訪問中國時,都將提及中華民國的年代停留在1949年之前;郭台銘則較為強硬,並且也藉由自己的商業鉅子及總統初選參選人身分,帶著中華民國帽子進美國白宮,在政治象徵意義上,做到傳統國民黨政治人物所無法達成的成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郭台銘的商業帝國,不只是代表著「發大財」,更代表著他「有能力」發大財,這是吸引教育程度較高,以及游移選民最重要的實績。拚經濟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的口頭禪,但在國民黨總統初選當前的狀況來看,唯有郭台銘在喊這個口號時,最具有說服力。


在第三點的基礎上,韓國瑜和郭台銘的支持群眾區分成最鮮明的差異:真的想要找方法發大財的人,會選擇郭台銘;把「聽起來爽快」看得比「找務實方法」更重要的人,會選擇韓國於。考量到荷包帶給選民的真實感受,郭台銘的後勢,會比韓國瑜更加看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是郭台銘或韓國瑜,能夠獲得藍營支持者的擁戴,都有一個核心成分:相信他們有勝選的能力。韓國瑜在2018的地方選舉中之所以能勝出,主因是來自於藍營支持者「只要能贏,不管候選人能力怎樣都投得下去」這股氣勢。這股氣勢在韓國瑜就任市長後,開始有衰退跡象,也是郭台銘聲勢上升的原因。


於是乎,郭台銘、韓國瑜之所以成為當前主將,即在於他們能帶給支持者「能贏」的信心,朱立倫、王金平之所以遭到邊緣化,則是因為他們已經失去支持者「投給他就能贏」的信任。




作者本身是個工科人,誤打誤撞走進政治的領域後就回不去了,曾經擔任過基進黨的中執委,現為電台主持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