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蔡英文總統在兩艘派里級巡防艦的成軍典禮上,指出台灣正面臨與過去不同的安全挑戰。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
2018年11月8日,蔡英文總統在兩艘派里級巡防艦的成軍典禮上,指出台灣正面臨與過去不同的安全挑戰;除了傳統上的軍事威脅,來自境外的非傳統威脅,特別是中國對台的「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也日益顯著。2018年11月24日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結果揭曉後,《華盛頓郵報》於12月14日刊登評論文章,指稱相對於傳統的軍事攻擊,台灣正面臨廉價但更難應對的「混合戰」,亦即在武力威脅之外,北京以更細膩的手法,影響台灣的民心動向。
但什麼叫混合戰(或稱混合式威脅)?與資訊戰的關係如何?一般人往往搞不清楚。由於另一端的歐洲,有些國家也正面臨俄羅斯的「混合戰」或「混合威脅」(hybrid threats),其經驗正可做為台灣理解之座標。
以歐盟定義而言,混合式威脅包括一切傳統與非傳統、軍事面與社會心理面的活動,企圖創造混淆以實現特定政治目標。換句話說,當前國家間的衝突不只是單純的軍事攻擊,也還包含了諸如法律戰、資訊戰、輿論戰等。例如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衝突,其混合威脅就包含了法律戰與資訊戰的形式。
俄羅斯於2014年兼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常被舉例為是混合式威脅(hybrid warfare or threats)的典型。俄國除了以特種部隊參雜克里米亞當地的準軍事組織,並偽裝成警察從事軍事行動外,另外也借軍事演習,轉移國際對其於烏國邊境從事軍事行動的注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俄羅斯於2014年兼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常被舉例為是混合式威脅(hybrid warfare or threats)的典型。俄國除了以特種部隊參雜克里米亞當地的準軍事組織,並偽裝成警察從事軍事行動外,另外也借軍事演習,轉移國際對其於烏國邊境從事軍事行動的注意。此外,俄國也以媒體戰詆毀烏國政府正當性、誇大烏國境內俄裔人口面臨的危險、並營造俄、烏民眾支持克里米亞加入俄國的輿論;俄國總統普丁更在國際上以虛假的陳述否認對克里米亞的干預。但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的恩怨,並非戞然而止;俄對烏所施加的混合式威脅,也不僅於一般人較熟悉的網路資訊戰。近期俄烏兩國在克赤海峽的衝突,就凸顯了俄國的法律戰。
克赤海峽為連結亞速海(Sea of Azov)與黑海的通道,東鄰俄羅斯,往西則與克里米亞接壤,一向被俄烏兩國視為其共享的內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後,烏克蘭在克赤海峽與亞速海的權利也逐漸受到俄國的挑戰。烏國軍艦於2018年9月通過克赤海峽,並未遭到俄國阻擋。然而,烏國在同年11月的相似舉動,卻受到俄國海巡艦艇的攔截與開火,最後三艘烏國船艇被俄國沒入,其官兵則遭到逮捕。2019年4月,烏克蘭向國際海洋法法庭申請仲裁,要求俄羅斯返還遭其沒收的三艘海軍船艇與拘禁的24名海軍官兵,俄國則指烏國違反國際法,發動了法律戰。
俄國的法律戰可分為幾個層面:一方面,俄國透過其外交部與官媒訴諸《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主張烏國船艇的通過影響俄國之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另一方面,俄國又指國際海洋法法庭不具管轄權,凸顯其法律戰僅只想建構「受害者」與「師出有名」的形象,而非確立俄國行為的適法性。幾位國際法學者指出,俄國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引用並不成立,同時也違反了該公約的若干條款;甚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否適用於俄烏兩國,也有商榷的空間。
由於一般認為國際法沒有強制的拘束力,屬於「弱法」,國際法的解釋與適用也不乏模糊地帶,法律戰的主要作用是遲滯或干擾其他國家的決策,使國際社會因為講究「依法而治」(rule of law)卻難以找到明確適用的法律,而無法凝聚對俄國的共識與反制。俄國的法律戰使其在政治上能彰顯對亞速海與克赤海峽的主控權;俄國興建克里米亞大橋並強化對通行船隻的檢驗,有助於營造克里米亞已日漸融入俄國體制的形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經濟上,由於局勢的緊張以及克里米亞大橋的高度僅35公尺,大型船隻無法通往烏克蘭位於亞速海的港口,導致貨櫃進出口的週轉率顯著下降、費用提高、運輸時間提升,從而降低外來投資的意願,影響經濟發展。在軍事上,俄國以海巡艦艇發動對烏國船艇的攻擊此類「灰色地帶衝突」測試美國及其北約盟國的底線,使西方國家無法形成有效的回應。俄國的混合威脅造成並凸顯烏國的無助,強化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並防止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勢力介入。
在灰色地帶衝突與法律戰之外,俄國也在克赤海峽衝突前發起資訊戰,如散布假訊息指稱烏克蘭將疏濬亞速海的海床以使北約的船艦能進駐、烏國將在該地區散播霍亂、以及烏國與英國的情治機構將使用核彈摧毀俄國興建的克里米亞大橋等。混合威脅的工具是多元且相輔相成的,也因此難以防範。
混合威脅絕不僅止於資訊戰,但網路資訊面向較之法律面向,變化更快、挑戰更大。即將於5月底舉行的歐洲議會大選,最苦惱的,也正是日益嚴重的網路假訊息的威脅。根據一份2018年底的民調顯示,73%的歐盟人民擔憂假訊息操縱選舉,俄國則往往被指為幕後的黑手。歐盟執委會有鑑於此,在2018年針對社群媒體平台,推出防制網路假訊息的「行為準則」,並以「未來可能有更強烈的立法措施」,強力「鼓勵」平台業者自願遵守。準則的主要內容,則包括加強不實帳戶與虛假訊息的偵測、政治廣告的標誌、處理流程與數據的公開…等。目前幾大平台業者,均已簽署該份準則,成效如何,於5月的選舉即將揭曉。
不管是法律戰或資訊戰,均具有混合式威脅的特色、達到混合威脅的預期效果。但民主社會也必然懂得從認知威脅開始,不斷建立、修補防衛機制。
李俊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非傳統安全與軍事任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江雅綺為台北科大智財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