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轉型正義議題在南韓不斷延燒,前獨裁總統全斗煥在2017年出版的回憶錄中,否定自己當時主導的新軍部向光州民眾動武,更在書中,指責主張曾親眼目睹軍用直升機在市內開火的神父趙費奧是「無恥的說謊者」,氣得趙神父的侄子跳出來,對全斗煥提起名譽毀損訴訟。
南韓檢方於去年中起訴全斗煥,但這兩年多來,「老總統」先是以「罹患阿茲海默症」、「重感冒」為由,推遲出席法院審理,全斗煥妻子─前第一夫人李順子還在極右派媒體的網路直播中,公開發言稱自己的丈夫是「民主之父」,並批評起訴與要求全斗煥出庭是政治追殺。
只是,名譽毀損案涉及刑法,全斗煥不得不親自出席3月11日於光州法院所召開的審理。上回,獨裁老總統踏上光州,已是1987年10月中,參加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儀式,這天,是老總統睽違33年,踏上曾被他領銜的新軍部所「血染」的土地。
睽違33年,南韓前總統全斗煥踏上光州,參與法院的名譽毀損案件審理。圖片來源:截圖自KBS電視台
一大早,全斗煥在首爾延禧洞的住宅,擠滿大批人,包括陣仗浩大的警力、記者,以及反對與力挺全斗煥的群眾。
其中,先前在保守派在野黨─自由韓國黨議員所舉行的「聽證會」上,主張「光州事件為北韓介入」的極右派論客池萬元,也在現場大喊「全斗煥是英雄」。
身穿黑色西裝並打上黃色領帶的全斗煥,和妻子在上午8點半步出家門、踏進車內出發後,兩派群眾在現場相互叫陣,更有情緒激揚的保守派市民,衝到車前,手持標語,要求老總統別出席這場案件審理;但另一頭;憤怒的民眾則向車子投擲雞蛋和水瓶。
4小時後,全斗煥座車抵達光州地方法院;在這個1980年被新軍部血染,而成為南韓民主化運動的根據地上,現場包圍住法院的鄉親父老,清一色都對老總統懷有代代延續的恨意與敵對感,他們拿著「全斗煥,懺悔並接受歷史審判」、「全斗煥,在5‧18英靈前道歉!」等標語,對這位獨裁者發出怒吼。
正逢午餐時間,一見到全斗煥座車抵達,法院旁邊的東山小學,高年級學生們紛紛從窗外探出頭來,大喊「全斗煥滾蛋!」。
不久,校方表示,接到疑似全斗煥支持者來電抗議,詢問是否為校方指使,校方則強調,孩童們從歷史上學到,或從自己父母身上,清楚知道全斗煥出席法庭審理的意義,並對此事有高度關心。
南韓媒體並未輕輕放過這位當年發動政變的獨裁者,儘管只是公開出席法院審理,各大電視台都開棚直播。全斗煥一下車,在隨扈陪伴下,步上階梯進入法院門口,眾家媒體採訪團隊簇擁而上,拿起麥克風、錄音機與攝影機圍堵,南韓記者向他丟出了問題:「您否認當時的開火命令嗎?」
聽到這句提問,睽違33年踏上光州的獨裁者,臉色一沉,頭轉向記者,惡狠狠地開口說出他的第一句話:「這是在幹麼啊?」
但記者並未就此罷休,繼續追問:「您沒想要對光州民眾道歉嗎?沒想要道歉嗎?」全斗煥則閉口不語,並進入法院內。
這次名譽毀損的案件審理,有兩大問題要釐清,首先是要確認全斗煥在回憶錄所主張「直升機射擊並不存在」是否不符合事實,另一則是否「故意」將這個不符事實的主張,寫入書內。
從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南韓對光州事件種種問題的審理過程,對軍用直升機在市內開火一事,著墨甚少,軍方也一直否認此事存在,但近來,越來越多證人的說法與資料,卻與軍方堅稱的立場有所出入。
除了已去世的趙費奧神父主張,曾目睹軍用直升機進入光州掃射,在光州市中心錦南路,曾是電台和報社辦公室的全一大樓7到10樓內外,就留有150多發彈痕;由於光州事件發生時,錦南路一帶除全一大樓外,並無超過10樓的高層建築,除軍用直升機攻擊外,並無其他方法能導致有彈痕出現。
而除趙神父的主張外,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人供出證詞,指出曾目擊到直升機,更有市民公開表示,自己當時就在錦南路附近,被直升機掃射而受傷。
到去年為止,包括國家科學搜查研究院、南韓國防部所成立的5‧18特別調查委員會與檢方,都先後認定全一大樓的彈痕為軍用直升機射擊導致,等同正式宣告,軍用直升機在光州市內開火的事實,確切存在。
而早在全斗煥回憶錄出刊前3個月前,國家科學搜查研究院已針對全一大樓彈痕調查結果,發表確認直升機開火的鑑定報告書,因而全斗煥書中主張與撰寫動機,受到包括趙神父家屬在內的大眾所質疑。
在法庭上,全斗煥除了和妻子李順子有交談,幾乎沒有講話,他的辯護律師則主張,直升機攻擊問題仍屬未確定的「爭議事項」,而國防部特別調查委員會所認定的內容具「偏向性」,否認外界對回憶錄內容的所有指控,而這時,法庭上有人高喊「這是在說謊」,全斗煥則閉上眼睛,毫無回應。
經1個多小時的審理,全斗煥在下午3點45分步出法院,憤怒的光州市民卻繼續發出怒吼,甚至有罹難者家屬躺在法院車道前,要阻擋全斗煥的座車出去,混亂持續了45分鐘,在警力戒護下,車子好不容易開出法院,踏上返京之路。
睽違33年,獨裁者老總統的光州行,在民眾怒吼與鎂光燈注目下,劃下無結果的句點,而第二次法庭審理,將在4月8日舉行。面對政權輪替後,守舊與極端勢力對歷史的重新詮釋與接連反撲,最後走上法庭,眾人正在等待,法院會如何為歷史與未來下定論。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