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嚴婉玲

來DIY一個地方監督NGO吧!(中)



DIY一個地方NGO的材料都準備好了嗎?這篇開始,接連兩篇要來談地方NGO的文宣及組織要怎麼處理。也許有人看到這一句會覺得奇怪——怎麼好像在談政黨或選舉要怎麼操作?老實說,政黨跟一般NGO最大的差異就是有沒有公職席次。想要成為對地方政治有壓力的NGO,思考確實跟運營政黨沒有太大差異,只是追求的目標不是公職席次,而是產生讓在地民眾認同的公信力。


先去拜碼頭


在做文宣及組織之前,透過認識在地的議題狀況來定位自己,是重要的定錨工作。台南新芽成立之前,台南就已經有不少在地的議題團體長期耕耘,可以說是民間團體力量旺盛的城市。例如:台南社大長期耕耘環境議題,不論是二仁溪汙染追蹤或台南公園的羊蹄甲復育計畫,甚至是龍崎牛埔自然地景的保存運動,都著力甚深。



而像1958年就成立的台南市文史協會,更是運作超過一甲子卻仍保有活力的在地文史團體;台南市教育產業工會,則是難得的,以行動力著稱的教師工會——能量之強,甚至在去年底還一舉推上了一席工會出身的無黨籍市議員。


這些團體平常各自有關注的議題及動員脈絡。對我們而言,新芽的成立,非但不是要分食議題大餅,反倒是要思考如何補上各團體行動的空缺之處。盤點現有團體後,應逐一去拜會,說明新組織的理念及希望合作的方向。剛開始時,談論的內容可能會比較空泛,但沒關係,這反倒有機會容納更多合作空間;等到組織上了軌道,反而能合作新計劃的空間就小了。


新芽在一開始成立時,就設定以議會監督作為工作重點。在拜會完一輪在地團體後發現:部分在地團體以和單一或少數民代培養交情的方式,請其代為協助提案或質詢。但若民代考量選票,壓住議題或採妥協方案,則團體則較無其他管道發聲。也有些團體以向公部門接案執行業務,卻可能因此較難在相關議題上直接表達與公部門的不同意見。


台南新芽成立伊始,就將議會監督設為工作重點。圖為2017年4月,台南新芽在議會新會期開議前舉行記者會,督促落實陽光議會。圖片來源:台南新芽網站


觀察到這些現象,我心想:不如我們來把一些在台北常見的倡議模式也帶回來試試吧!


結果,馬上就踢到鐵板了。


新芽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在成立大會前幾天的下午舉行。我透過朋友拿到一些在地記者的聯絡方式,想著要先跟大家打好關係,讓記者認識新芽是什麼樣的團體。


而我等到了一個無人出席的記者招待會。


那個下午真是蠻大的震撼,原來地方的媒體生態與台北大不同!直到現在,我仍在摸索地方記者的脾胃。後來的新芽記者會,有時可以有三、四篇紙本附圖露出,但大多數時候,媒體願意在網路刊登就不錯了,一篇露出都沒有的情況,亦不乏見。確定的是,比起台北的記者,地方媒體對由我們幫忙想新聞點及設計畫面的需求,顯然來得更強。也許,也與地方版面有限及民眾喜好有關。


成為地方的自媒體吧!


如果不能只是開記者會,還有什麼管道可以加強團體及議題的露出呢?網路時代的好處就是:雖然社群媒體會導致分眾化,但至少可以先以低成本在這裡養出支持的群眾。經營地方NGO的粉專心法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把自己當成地方的自媒體——傳播組織希望地方住民知道的事情,養好收看者的胃口!


以新芽為例,粉專成立以來,每天都選擇一篇我們認為重要的在地新聞,通常不會是社會新聞,而是如環境、勞動、性別、教育、文化、動保等相關的議題新聞。大部分的新聞也許轉貼及按讚數不高,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卻是一個有效宣傳議題的管道。長期的經營下,有些時候,突然就有幾篇爆紅。


例如,前陣子新科原住民議員IngayTali補宣誓的新聞,在粉專轉貼之後,觸及也振奮許多關注相關議題的朋友,創造不錯的網路流量,甚至連鄭麗君部長都來按讚。




但閱聽者的胃口其實也不見得都能為小編所掌握。例如前年(2017)有一篇動保相關的公園毒狗事件,不知為何在前陣子又被瘋傳,創下兩千多次的分享及三十幾萬的觸擊率。對於粉絲們忽冷忽熱的反應,我們也只能事後回頭去分析受眾可能對那些新聞比較有興趣,從中慢慢摸索出叫好與叫座間的平衡。





議會等你來看


除了現成的新聞報導外,議會質詢片段更是地方監督團體的重要素材來源。過去,苗栗縣曾經有女議員手持一包毒品質詢。影片一出,眾人譁然的不是毒品氾濫——而是為什麼女議員手上會有毒品?


但,可別以為只有苗栗縣才有這種事情。各地議會荒腔走板的問政情況絕對超乎民眾想像,只是,議員們不希望你知道。


直到這幾年,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各地議會的錄影及直播才陸續開放。令人慶幸的是:內政部在去年底已修法,強制地方議會於2020年開始,全程直播及錄影上傳。


台南新芽「議會小旅行」志工團從2016年開始,固定收看議會直播,並剪輯出一些議員荒腔走板的質詢片段。其中有一支議員認為短程酒駕不應取締的影片,甚至爆紅到上了卡提諾狂新聞,而創下超過22萬次的瀏覽數。強大的輿論壓力使該議員最後至粉專留言認錯,表示其言論確有不當之處。這就是明確的透過輿論壓力使議員修正問政內容的例證。最近,基進黨台南黨部所剪的關於台南市議員林燕祝發言錯誤的影片,也創造了不少話題。


我曾經省思這樣的方式會不會讓政治娛樂化、選民酸民化?在與一些朋友討論後,我們仍覺得這是一個讓一般民眾願意接觸地方政治議題的有效方法。只是,後續是否能讓議題的討論更深入,而不只是流於洪水式的民粹發洩,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影片所扮演的只是「帶路」的角色,讓陌生的民眾有機會因此接觸到這個組織。而在把人帶進來以後,有沒有更多能讓民眾進一步理解問題的資訊,就成了組織的責任與試煉。台南新芽的做法是進一步把重要事件做成懶人包,讓民眾不只能從新聞得到片斷的資訊,還能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把握地方政治的脈動


地方選舉絕對是地方NGO一定要把握的重大時刻,平常不關心地方政治的民眾,此刻也會願意花點時間了解選區的候選人是誰,又提出了什麼政見。地方NGO此時不努力擴張影響力更待何時?


以2018年的地方大選為例,台南新芽從民進黨市長初選就開始關注,粉專整理出當時六位黨內初選候選人的政見供民眾參考,而年中新芽與沃草合辦的「市長給問嗎?」活動及前進各選區的「議員觀測報告」分享會,更進一步結合了線上與線下的活動,讓討論有機會在實體空間中面對面發生。




選前,我們的最後一波行動是公布六位市長候選人的政見整理與評論。我們試圖挑戰「沒有人在意政見」這個想像,而這個評論包創下了近兩百次的分享及數萬人次的點閱,甚至在PTT台南板上也有人推薦做為投票參考,證明了政見還是有人在意,只是過去沒有人幫忙整理。另一方面,整理政見也將成為組織監督市政的重要根據——雖然柯P新政也有進度條,但那是候選人自己做的,監督團體製作的進度條,可能就會長得不一樣囉。


2018年11月15日,選前兩週,台南新芽公佈台南市長候選人之政見整理、比較暨評論。希冀能提供選民評估候選人之用,讓政見獲得重視。圖片來源:台南新芽Facebook。


以上,是我以台南新芽的經驗為例,整理出來的地方NGO網路及宣傳經營手法。我必須再次強調,每個地方的組織樣貌都不一樣,但對於初心者而言,這是一個可供參考的模型,成功之處或可拿去其他地方嘗試看看;失敗的部分,可能也可以因此不要重蹈覆轍。


下一篇,也是最後一篇,我們要來談談最困難,也最根本的問題——組織及募款。


組織風光成立後,如何維繫組織與資金來源?請待下篇分曉!各位新年快樂,年後相見!圖片來源:圖片來源:台南新芽網站




作者為台灣史學徒,認為取徑歷史以叩問並尋思當下現實才能產生力道,目前的研究興趣是政治運動史及地方政治史。也親身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實踐及實驗,與台南一群年輕人共同創立台南新芽,試圖用各種方式,想像並打造台南及台灣的未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