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地方政府在去年底上台了,陸陸續續也開始出現不少新舊政府思維差異所引發的爭議,但卻很快淪為政治口水戰,在特定立場媒體過份渲染下,簡直可以說透過網路或媒體所看到的地方政治都像是狹窄而扭曲的哈哈鏡像。地方的民眾如果不想透過這些管道理解政治,還有什麼方法呢?電視媒體恐怕只剩下公視新聞盡可能從公共媒體的角度出發,平面媒體在網路興起後幾乎都以網路作為主戰場,但網路媒體在NCC無法可管的情況下,幾乎無法找到那條新聞倫理的評斷線。
而這些所謂地方政治的討論,其實都容易流於浮泛,例如,哪個縣市拍的觀光影片好看?當有人批評某一支影片庸俗時,就會有人跳出來說這才是接地氣符合某一個世代以上大部分人的美學,當有人覺得另一支影片很有質感時,就會有人跳出來說這個只是小資文青品味,無法代表所有人。地方的觀光議題難道要討論的只是這個嗎?我們要不要想一想,高鐵、火車站或公車站是否符合友善觀光客的需求,拖著大行李廂的旅客,能不能順利地從城市的門戶到達住宿的旅館?這些「小事」其實才真正影響到訪旅客的感受,而關係到他會不會下次再來或願不願意跟別人推薦。
所謂地方政治的討論,其實都容易流於浮泛,例如,哪個縣市拍的觀光影片好看?地方的觀光議題難道要討論的只是這個嗎?我們要不要想一想,高鐵、火車站或公車站是否符合友善觀光客的需求?影片為台南市新推出的觀光宣傳片,與同期白冰冰為高雄市製作的觀光MV,黃小玫的屏東觀光MV引發名嘴、新聞、網友比較。
觀光已經是一般人相對容易進入討論的門檻了。如果是交通、水利、國土開發計畫等等等各種較為複雜且涉及專業的議題時呢?一般人大概很少會在下了班只想掛在沙發上發呆看電視打手遊時,還要花腦力去理解這些議題。反正就丟給官僚處理,爆發爭議或弊案時再關心一下,然後又回到只能透過哈哈鏡看地方政治的輪迴中了。
有沒有可能擺脫這種地方民眾與地方政治隔絕,即使只是想接近或理解也都無力或無從進入的宿命?有,而且不難。只要一個縣市有一個積極運作的地方公民監督團體,預算也不用多,一兩百萬,幾個專職,就有機會打破這些限制,讓你有機會進入並影響地方政治。
有沒有可能擺脫這種地方民眾與地方政治隔絕,即使只是想接近或理解也都無力或無從進入的宿命?有,而且不難。只要一個縣市有一個積極運作的地方公民監督團體。圖為2016年台南新芽成立記者會。圖片來源:台南新芽Facebook。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如何DIY這樣一個地方公民團體。你可以把它當成使用說明書,但這不是給你一盒已經壓好模的立體模型等待拼裝,拼裝好後會有一個標準樣式。反而比較像帶著你去花市苗圃一攤一攤準備好土壤、種子,有一些基本功是差不多的,但希望長出什麼植物、芽苗往哪邊蔓生,要加上那些肥料會長得更好,甚至透過接枝長出奇花異草,這就看你了。
先聲明的是,我認為地方公民團體不能只靠志願者無償提供勞力且無立案,這樣很容易在發起者倦怠或運作遭遇挫折時就一哄而散。體制化其實是協助組織穩定運作的關鍵,而且若要申請補助或接受捐款,也必須在法律上可供民眾監督。因此以下所設想的都是以成立一個立案的社會團體為標的。
準備材料:
1. 尋找發起人:
先湊齊30個發起人才能啟動人民團體的籌備流程。很多協會的發起人為了便宜行事都找人頭,借個身分證影印,很快把30個人湊齊,但其實這樣有點浪費,因為這是凝聚你第一群支持者的契機,所以不要急就章,要像老鼠會一樣,花點時間,也許一兩個禮拜,先找到三四個願意跟你一起做這件事的人,確立你們想做事的方向是接近的,這三四個人再分頭去找五個人,請這五個人再各自多拉一個人之類的。這30個發起人因為有既定的人際連結(同學、朋友甚至親戚),也確知團體要做些什麼事,以我的經驗,即使在第一個兩年運作完後,仍能留下大部分人沒有丟失。
2. 尋找專職人員:
組織如果希望有完整的運作功能,要有一人可以處理財務及行政、志工聯繫,另一人可以處理社群經營及活動執行,兩者彼此可以照應協助對方。一個員工的薪資預算一年建議以至少40萬來估算,畢竟NGO的工作相較一般商業團體更需機動調節上班時間及地點,情緒勞動也不低,我認為,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者最應受到《勞基法》保障且薪資應稍高於一般公司聘用薪資,才有機會把人才留住。如果一開始資源不夠,也可以先請一個專職,其他工作由較為積極的發起人代為分擔。組織成立初期最繁瑣的其實就是立案程序,但作為一個地方監督團體,務求讓反對者(甚至有可能是害怕你們的公部門)找不到可以在法律或行政程序上可以刁難你的地方,否則就很難理直氣壯的指著對方說話。
3. 尋找一個據點:
據點有兩種想像,第一種是辦公室結合活動空間,有固定活動空間較能讓人把組織和地點連結在一起,產生實體感,自己擁有空間,辦理各種活動相對自由,也較能凝聚成員,但缺點就是租金無可避免會較高。第二種是純辦公空間,活動空間另覓,好處就是省錢但較難凝聚情誼。不過通常地方上都會有一些熱情支持青年團體的長輩,家裡如果有閒置房產,或許可考慮以較低價格承租或懇請無償提供使用。這個地點要記得可以登記立案使用。
4. 尋找第一桶金:
上述這些都不算太困難,只要有錢。但有錢真的超困難,沒人知道你要做什麼為什麼要給你錢?如果以新創公司來說,就是你能不能找到天使投資人,讓你在提出一個營運企劃書,講得天花亂墜時,願意先相信你並提供資源。我自己在作組織的時候確實就碰到這個問題,很幸運的是,我有家族的支持,讓我在第一年幾乎有2/3以上的捐款來自特定幾位長輩。從而可以放膽嘗試。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也不用太羨慕,因為有一個案例可以提供給想募款的長輩說,「你看像台南新芽有這些錢就做起來了!只要有資源,我們沒理由作不到」。初期的募款方式跟穩定之後的募款確實會有不同,但先試著找到50到100萬的資金,第一年就可以做出屬於你們自己的成果。
5. 跟你的夥伴一起想一個好名字
團體名稱其實相當重要,而且每一個世代的組織名稱也會有不同流行,以新近幾個成立的地方監督團體來看,都跳脫從名字就政治意味濃厚的直觀想像,例如深蹲、好民、新芽等等。這些名字無法直接看到政治監督的字樣,反而可以拉近與一般人的距離,不會讓人覺得那裡面的人跟我好像不太一樣。以新芽為例,經常有人以為我們是環境運動或農業團體,但經過解釋反而能加深印象,也經常被開玩笑說那十年後會變成老幹協會嗎?
把上述各項材料都準備好,下一篇我們就要談,怎麼操作可以用這些材料作出一個有實際影響力的地方監督團體了。
作者為台灣史學徒,認為取徑歷史以叩問並尋思當下現實才能產生力道,目前的研究興趣是政治運動史及地方政治史。也親身投入各種社會運動、實踐及實驗,與台南一群年輕人共同創立台南新芽,試圖用各種方式,想像並打造台南及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