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兩年半的民進黨,在去年11月六都及縣市長選舉中大敗,雖然選前諸多徵兆已令人難以樂觀,但如此大敗仍跌破許多專家的眼鏡。若非事後高明,確實難以想像何以連一些有不錯施政成績的縣市也被翻盤,恐怕連國民黨自己都嚇一大跳。對綠營而言,這似乎是面對一次完美的風暴:中國的因素、耳語與假消息的流竄、各項改革的反彈、綠營自身的分裂,加上以鬼扯當有趣的柯文哲現象,不但不如預期在台北市減弱,還以正藍加強版的韓流席捲高雄。
有許多因素固然非綠營可以掌握,但綠營的分裂卻是可避免而未避免的致命傷之一,然而選後的檢討似乎背道而馳。綠營內部不同的團體互不相讓,甚至提高分貝,堅持自己的主張才是解決綠營困境的唯一方法,但這些主張往往互斥:例如有人認為改革不力,有人卻認為改革過於躁進;有人堅持轉型正義,有人不認為是當務之急;有人力推同婚平權,一步到位,有人直接反對;有人認為台美關係一片大好,主張大塊切香腸,有人認為要如履薄冰;有人高喊公投是台灣的出路,也有人認為公投是開和平協議之門。各式各樣的議題,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聲音各有堅持,也各有理論,出發點或許良善,都是為了2020的政權保衛戰,然而莫衷一是,之前造成綠營分裂的因素不但未減,反而藉選後檢討繼續自我膨脹。
部分深綠陣營靠其掌握的政論節目,選前已在深綠聽眾之間累積大量的不滿,受影響的深綠民眾幾乎全面否定蔡政府的執政,早已超出對其領導風格的批評,甚至有指控她是統派的誇張言論出現。綠營內部選前即充滿山雨欲來的氣氛,如今面臨期中選舉的巨大挫敗,四大老的勸退信當然不是偶然。
雖然「勸退」的思想本身就十分封建,加上公開的時間點十分不巧,選在蔡總統強硬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之後支持度反彈的時刻,徒讓四位德高望重的綠營大老得到不少噓聲,但贊同者也不少。
「勸退」的思想本身就十分封建,加上公開的時間點十分不巧,選在蔡總統強硬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之後支持度反彈的時刻,徒讓四位德高望重的綠營大老得到不少噓聲,但贊同者也不少。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CC BY 2.0)
這種逼宫的戲碼勢必維持下去,除非蔡英文遂其所願宣布不連任,否則就算民進黨提名底定,恐怕也會大演換柱鬧劇或推出另一組人馬投入2020大選。果真事情如此演變,國民黨回朝就幾成定局。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1968年的美國大選。當時,尋求連任的詹森總統因越戰的拖累聲望已跌入谷底,對許多人而言,他已不可能連任。然而,詹森真是一個無能的總統嗎?怎麼連一個區區的越共都搞不定?其實不是,詹森堪稱是美國戰後最好的總統,只是他讓美國深陷越戰泥淖,就算多年之後,大眾文化對詹森的評價也不甚公平。
例如為慶祝《投票法案》50周年拍攝的《逐夢大道》(Selma),幾乎否定了詹森推動法案的功勞,把他和民權領袖金恩的角色對立起來。事實上若不是詹森、金恩聯手,這個南北戰爭之後對非裔美人公民權影響最重要的法案,不可能在1965年的時空下通過。詹森圖書館的館長認為,詹森與金恩的合作,是有史以來執政者與社運人士聯手推動進步法案的最佳拍檔。事實上1965年的Selma大遊行,是兩人會面後想出來的主意。
為慶祝《投票法案》50周年拍攝的《逐夢大道》(Selma),幾乎否定了詹森推動法案的功勞,把他和民權領袖金恩的角色對立起來。事實上若不是詹森、金恩聯手,這個南北戰爭之後對非裔美人公民權影響最重要的法案,不可能在1965年的時空下通過。圖為詹森總統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投票法案》簽署儀式上。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Yoichi Okamoto, US Govt Work, PD)
說詹森是美國戰後最好的總統並沒有過譽,他是戰後真正確立美國自由主義傳統的總統。約翰.甘迺迪或可媲美,但曇花一現,人民對甘迺迪的懷念,多少是建立在美好的想像上,而不是可驗證的政績。例如,人們記得甘迺迪發下豪語要把人類送上月亮,但卻忘了之前是詹森參議員推動太空計畫,也是詹森總統對太空總署的無限支持,才實踐了這個夢。可惜詹森將50萬的美國子弟送往越南,五萬多個屍袋回來,上百萬的無辜生命消失,成了遮蔽詹森榮耀的烏雲,在這片烏雲下,歷史低估了詹森的貢獻。
南北戰爭之後,隨著林肯的遇刺與「敗局命定論」(The Lost Cause) 迷思的擴散,南方觀點主導了歷史敘述直至60年代,例如二戰前拍攝的名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就是最經典的「敗局命定」敘述。
在這個論述下,一百年的時間民權與黑權的進展有限。儘管戰後司法一直有一股進步力量在推動,但行政上制度性的法規遠遠落後,要等到詹森時代才陸續推動一連串歷史性的法案,如《民權法案》(1964),《選舉法案》(1965)。許多人把這些進步法案的通過歸功於國會對甘迺迪的懷念,其實並不正確。每個法案都是正反高度動員的爭議法案,保守派迅速集結,採議事杯葛,沒有詹森的手腕與堅持根本無法達陣,但這些法案也造成南方白人脫離民主黨的歷史轉變。
此外,詹森推動社會安全年金的改革、醫療保險(Medicare & Medicaid)的立法,改善低收入戶的學前教育(Head Start)法案,至今仍是美國人民重要的福利。「大社會計畫」(Great Society)媲美羅斯福的新政, 「反貧窮戰爭」(War on Poverty)也都做出不錯成績,可惜這些政策在詹森之後保守主義抬頭,不了了之,讓美國錯失往福利國方向發展的機會。
其實越戰也不算是詹森要打的仗。甘迺迪處理古巴危機圓滿落幕,多少靠點運氣,但他對越南政局的介入就沒那麼好運。甘迺迪在知情的情況下縱容越南軍事政變,除掉邪惡的吳廷琰,但無備案穩定政局,從此南越再無寧日,越共則信心大增,認為美國犯了大錯。吳廷琰被殺後三個星期甘迺迪遇刺,死因成謎,有此一說是吳廷琰的黨徒所為。
甘迺迪遇刺之後詹森依法就任,立刻接見越南大使,做出不放棄越南的承諾,顯然把甘迺迪未完成的戰爭當成自己的責任。事實上1963年之後大舉軍事介入越南也是民意所趨,甚至到1967年秋天,反戰的聲浪已經響徹雲霄,蓋洛普的民意調查仍然顯示美國民眾在越南取得勝利的決心,民調自認是鷹派的是鴿派的兩倍。
甘迺迪遇刺之後詹森依法就任,立刻接見越南大使,做出不放棄越南的承諾,顯然把甘迺迪未完成的戰爭當成自己的責任。而越戰最終也成為他政治生涯結束的原因。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Cecil W. Stoughton, US Govt. Work, PD)
然而進入1968年後,情勢迅速轉變,詹森報喜不報憂的越南戰況已無法再隱瞞。過去三年美軍在北越投下的傳統炸彈頓數已超過二戰總合,但北越頑強反抗。1968年越南春節期間,越共發動全面的軍事攻擊,向包括西貢在內的26個主要南越城市發動總攻擊,敵人來自四面八方,戰況慘烈,南越首都西貢的美國大使館還一度遭到包圍,震驚世界,史稱「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光此一役美軍就陣亡4000多人,讓累積的美軍陣亡人數超過兩萬人。
至此,不但國內學生的反戰示威風起雲湧,詹森所屬的民主黨內也瀰漫反戰的氣氛。詹森逐漸了解到這場不是他引起的戰爭已不可能取得勝利,面對看不到盡頭的越戰,身為美國總統,只求能讓美國光榮退出這個泥潦,逼北越上談判桌成為詹森政府後期既定的越南政策。
儘管詹森在民間的聲望已消耗殆盡,但以現任之便,其所屬的民主黨並無具有實力的挑戰者,唯一投入初選的是明尼蘇達州參議員尤金.麥卡錫(Eugene McCarthy),但麥卡錫以越戰為單一議題,全力抨擊詹森的越南政策,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挑戰詹森的提名。而屬重量級的羅伯.甘迺迪則保持曖昧,但蓄勢待發,一般認為詹森仍將順利取得提名。
「新春攻勢」之後,反戰已成年輕人的政治正確,但沉默的主流仍不認為美國應該放棄越南,詹森政府也看不出改變政策的跡象,軍方甚至提出大量增兵的要求。三月總統初選開跑,詹森在民主黨內的支持度開始出現鬆動。3月12日在新罕布夏州的第一場初選,完全不被看好的麥卡錫竟差一點讓詹森陰溝裡翻船,詹森只以49%對42%擊敗麥卡錫,大出意料之外。四天之後,羅伯.甘迺迪宣布投入初選,這似乎成為壓垮詹森的最後一根稻草。
3月31日傍晚,詹森從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以電視廣播向全國做了一個四十分鐘的演講,對越南政策做出重大宣示,詹森表示如果北越願意和談,美國將有條件的停止轟炸北越,也宣誓越南將逐漸負起防衛自己的責任,意謂美軍將逐漸撤出。這是美軍介入越戰以來政策的重大改變,然而這長達近四十分鐘的戰略轉變對美國政界的震撼,遠遠不及接下來最後一分鐘的結語。
1968年3月31日傍晚,詹森在對全國的電視廣播演講中表示如果北越願意和談,美國將有條件的停止轟炸北越,也宣誓越南將逐漸負起防衛自己的責任,意謂美軍將逐漸撤出。然而這長達近四十分鐘的戰略轉變對美國政界的震撼,遠遠不及接下來最後一分鐘的結語。圖片來源:截圖自TheLBJLibrary@Youtbe。
詹森重申美國價值之後,從容地說出「我不會尋求,我也不會接受我的黨的提名,成為你們另一任的總統」(I shall not seek, and I will not accept, the nomination of my party for another term as your President.),這個宣布大出意外,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他們親耳聽到的是改變美國政治史最出乎意料的一次政治特技。這只不平靜的1968序曲,詹森,乃至於民主黨、美國、越南,能如特技者詹森所願,平安落地嗎?(待續)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