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卜大中

孤狗人生(35):兩代報人的代溝,黎智英的奇襲空隙


余紀忠先生和黎智英先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創報典型。余先生是秉持民國以來文人辦報的傳統,講究五四運動時揭櫫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的西化精神,並以天下為己任,是經過美化的自由主義加上救亡圖存的民族主義,所形成的一套創辦報紙的意識形態。在他那個時代,自由主義是舶來品,是時髦的洋玩意兒,會有感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有如今天婦女們帶著的愛馬仕或香奈爾包包。當時的中國社會由於自由主義的哲學根底太淺,以至於經不起嚴格的歷史考驗,碰到民族主義的救亡圖存關頭,就瞬間崩潰瓦解。所謂自由主義云云,不過是反獨裁又向獨裁讓步的緩衝器。


余紀忠先生是秉持民國以來文人辦報的傳統,講究五四運動時揭櫫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的西化精神,並以天下為己任,是經過美化的自由主義加上救亡圖存的民族主義,所形成的一套創辦報紙的意識形態。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人辦報很在意身段,不談金錢,太俗氣;不談家產家業,太物質化;不談市井八卦,太庸俗,於是報紙時常成為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發揮的場域,用今天的語詞來說就是文青調子,自然與民間世俗生活有不小的距離。這個距離給予精明的黎老闆奇襲的空隙。


但是黎智英先生的辦報理念完全不同,他沒有身段,沒有意識形態,開天窗說亮話就是為賺錢,把報刊看成商品,不在乎政治問題,也沒有歷史使命感。由於不同的動機與想法,《蘋果日報》遂走向完全不同於台灣其他報紙的方向。台灣報紙無論大小都自我賦予歷史使命,即使如《國語日報》、《青年日報》、《少年中國晨報》(國民黨在海外辦的報紙,傳襲自孫中山)等這些閱報人數稀少的報刊,也都有偉大的使命和目標,但沒有一家敢說是為了賺錢。


我認為黎智英把目標放在賺錢並公開立場是聰明的,從此不必遮遮掩掩,可以明目張膽地為賺錢而賺錢,把報紙打造成可欲的商品,不必承載過重的政治理念和歷史使命。坦白說,閱讀大眾根本對理念型新聞沒有興趣。這在報社歷次的「讀者焦點調查」中都明確顯示出來。


就以我寫的社論來看,凡是寫到政治議題,焦點調查的結果一定很少人喜歡看(按讚),寫社會議題、兩性議題、時尚流行等非政治議題,閱讀人口就大量增加。有次我寫中共問題並嚴厲批評,焦點調查顯示看的讀者很少,黎老闆當場就說:讀者不喜歡看中共議題,以後少寫,也不必批評他們(中共官員),大便是臭的,誰都知道,有必要再說一遍嗎?


黎智英先生的辦報理念完全不同,他沒有身段,沒有意識形態,開天窗說亮話就是為賺錢,把報刊看成商品,不在乎政治問題,也沒有歷史使命感。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剛開始,黎老闆對台灣各報都不以賺錢為目的很感驚訝,認為不可思議。花那麼多錢辦報,不以賺錢為目的,違反自由經濟的本質。他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信仰者,也是國際政治保守主義(新右派)的信徒,所以他極力主張調降營所稅和個人所得稅,反對大政府干預市場,是芝加哥大學傅利曼(黎的老友)學派的支持者。他也極為推崇維也納學派的海耶克和熊彼得,認為沒有自由經濟將是前往奴役之路。他還找人做了海耶克的半身雕像放在《蘋果日報》大廳內以明志。


黎老闆也很喜歡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大廳上面掛著大氣的杜甫《望嶽》是中國著名書法家黃苗子的作品,各樓層也都可看到他的收藏品,有黃永玉、丁雄泉等……,有如美術館。丁的巴黎裸女畫極為巨大,以致難以收斂,形成眼睛的災難。黎老闆對丁的畫不以為然,認為畫的太馬虎,但並未對丁有過貶抑之詞。


智慧型手機問世後,黎老闆知道紙媒來日無多,可能也因年紀關係,失去打拼的力氣,只要求把報紙網路化,拼點擊率,作為將來拉廣告的根據。這項重任落在社長陳裕鑫身上。由黎老闆重用葉一堅、杜念中、陳裕鑫可知他有識人之明,他們三位精明能幹、為人正派、溫暖細膩、使命必達,蘋果能在短短三、四年內成為最賺錢、發行量最多的報紙,他們三位功不可沒。


所以,蘋果不是被哪家報紙所打敗,是被科技創新所打敗。這是全球的趨勢,黎老闆無語問蒼天,也無法怪罪任何人了。




年齡:電競元年之史前玄武紀

經歷:媒體工作三十五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