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反對性平教育的人打著「多元性教育會讓孩子變成同性戀/跨性別」的幌子,到處散播謠言;我只想知道在異性戀愛情故事橫行的台灣,若性向是可以學習的,那同性戀又是從何而來呢?又為什麼家長不會擔心孩子學了徐志摩的詩之後,成為拋妻棄子、勾引朋友妻子、再婚又放不下前任情人的「渣男」呢?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層面來探討。
許多反對性平教育的人打著「多元性教育會讓孩子變成同性戀/跨性別」的幌子,到處散播謠言;若性向是可以學習的,為什麼家長不會擔心孩子學了徐志摩的詩之後,成為拋妻棄子、勾引朋友妻子、再婚又放不下前任情人的「渣男」呢?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PD)
先說一個我過去研讀古典漢學的詩詞時的經驗,我發現基本上出名的詩人都是官途不順的,而且有時詩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花天酒地乃至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雖然他們的詩詞都非常優美,但人品實在讓人不敢領教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家長都不會擔心學生被帶壞呢?最出名的莫過於曹植以甄宓為靈感而寫的《洛神賦》,難道不怕孩子學壞嗎?
然而從以前到現在我還真的沒聽過有家長說徐志摩、曹植的感情史會帶壞小孩,所以不應該放入教材的,甚至是描寫官逼民反的《梁山泊》,不只每隔幾年就可以看到翻拍的電視劇或電影,裡面的故事情節也時常出現在課本當中;《虯髯客傳》中紅拂女趁深夜找李靖私奔,而後虯髯客覬覦紅拂女美貌的故事,也出現在各版的國文課本內,卻沒有人懷疑過這樣的教材對孩子有什麼影響──這麼明目張膽的故事都不會帶壞孩子的話,為什麼教導孩子認識多元性別、友善性少數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會被刻意抹黑成十惡不赦的罪惡呢?
健康教育的課本上教導何謂毒品、性病跟燒燙傷,我很清楚這些事為麼讓我們學會怎麼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而不是鼓勵我們去吸毒、染病或玩火自焚;社會或公民課本中,教導各種刑法的內容,也不是鼓勵我們去以身試法,而是為了讓我們出社會後不會輕易觸法。我當時還沒成年,我很清楚這些教育內容是為了以後出社會時可以有所準備,而不會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手足無措。
高中時我曾經在同儕的耳語中聽到他們在討論避孕藥、保險套跟事後丸,當時的網路上已經可以在這方面找到各式各樣的資訊了,若沒有老師在課堂上說明正確的使用方式,學生怎麼知道這些東西該怎麼用?現在近乎人手一機的年代,不難想像孩子們會從多小的年紀開始在網路上接受這些訊息,若家長不好意思自己教,為什麼不讓老師教導呢?
我們之所以需要義務教育,就是因為需要老師教導孩子那些家長沒有能力教導或無法教導的事情,尤其是在資訊日新月異的時代,若家長可以任意的要求學校更改課綱或教材,不僅是對教育無意甚至是讓學生至於險地;況且教育的目標是啟發孩子的潛能並且追尋自我,而不是把孩子「變成」某某某。
因為孩子可能是個詩人或作家,所以我們需要在國文教材中放入各種文學作品;因為孩子可能會成為科學家,所以我們需要數學、物理跟化學的教材;因為孩子可能成為藝術家,所以我們需要音樂、美術跟表演的教材。因為孩子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我們需要在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中給予孩子多元性的基礎與方向,讓孩子有足夠的能力與知識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為什麼您不擔心孩子成為徐志摩,卻害怕孩子成為同性戀?因為您只希望孩子依照自己的期望去成長,您還沒接受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事實,所以您未必擔心他成為一個感情上有瑕疵但聞名遐邇的文學家,卻害怕他成為可能被某些人瞧不起的性少數;因為您打從心底瞧不起同性戀,所以才無法接受孩子也可能是個同性戀。
若家長能夠依照自己的偏見甚至歧視來決定孩子的受教權,那麼台灣會失去很多人才;若我們無法透過教育讓孩子學會接納性少數,葉永鋕的悲劇就不會平息。教育部該淪為家長控制孩子的牢籠,而是孕育孩子美好未來的農場,任何一顆種子都值得被呵護,都應該長成形形色色的作物,而不被輕易扼殺。
作者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畢業後開始在網路上針對時事發表文章,以性別平等、藝術表演與政治等議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