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普悠瑪號翻車意外,造成嚴重死傷,再度讓台灣躍上國際新聞版面;其中,南韓聯合通訊社(韓聯社)當下發出的報導,讓人擔憂,外媒究竟是透過何種管道,接觸和對外詮釋台灣資訊。
台鐵普悠瑪號翻車意外,造成嚴重死傷,再度讓台灣躍上國際新聞版面。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當時,韓聯社由北京特派員與台北特約記者一同發出的綜合報導,內容如下:
台灣在21日下午,發生遊客列車脫軌,造成最少17人死亡、101人受傷的事故。
據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等媒體於21日報導,台灣東北部宜蘭縣於當地時間下午4點50分,在列車脫軌後,部分車廂翻覆,造成共118人死傷。
據傳,死亡人數增加的可能性很高。
該列車為台灣鐵道管理局於2012年引進,以接近台灣高鐵速度的車種而為人所知(後略)
相信大家都看出來問題──韓聯社報導台灣翻車意外消息時,首先引用的卻是中國官媒,而且還是以激進論調讓不少台灣人甚感警戒的《環球時報》。韓聯社同時在台北與北京有記者,若撰稿人身處台灣,一般就不會還要繞道去參考中國媒體的闡述,我姑且相信,這引用是由北京特派員所寫。
韓聯社報導台灣翻車意外消息時,首先引用的卻是中國官媒,而且還是以激進論調讓不少台灣人甚感警戒的《環球時報》。圖片來源:楊虔豪提供
引用其他媒體的內容,本身並非大問題,參考外媒資訊本來就是編譯或駐外記者工作時的一門功夫。
但癥結在於,台灣與中國現在仍處於敵對關係,特別是中國媒體報導台灣相關內容,特別是政治領域的新聞,充滿片面與誘導性,一面倒傾向特定陣營,無法充分反映台灣主流民意或予以平衡報導,處理兩岸三地新聞的外國新聞工作者,應該都得謹慎。
何況,《環球時報》連串民族主義式的攻擊性評論,不僅是台灣人,就連處理華語新聞與中國輿情的韓媒同業,也是每每看了「嘖嘖稱奇」。
多年前,中國漁民非法越境捕魚,並攻擊前來取締的南韓海警造成死亡事件,《環球時報》社評稱:「中國人平均受教育程度遠不如韓國人高,要求中國漁民都像外交官一樣在與韓警的衝突中彬彬有禮,這樣要求現實嗎?」
猶記得薩德問題持續讓韓中關係不見起色時,該報直接批判保守派主義者「是不是吃泡菜吃糊塗了?」,更稱「混亂的對峙格局裡,一旦最終開火,最先遭殃的往往是把槍端得最咋呼的那個。韓國最好別搞得自己太特殊。」
《環球時報》出乎常理的論調,也經常成為南韓同業報導的焦點,眾人多抱著「奇文共賞」的荒唐目光來看待,結果現在台灣出事,《環球時報》卻成為韓聯社引用的來源。
這是一件相當奇怪的事,就好比我們要報導在南韓某地發生的意外消息,結果引述的媒體不是韓聯社或KBS等當地「韓媒」,而是沒在南韓駐點的朝中社或北韓中央電視台等「朝媒」內容做報導,這樣南韓記者與民眾看了作何感想?
何況,若進一步確認當時《環球時報》在事故後所發出來的短搞,並無原創內容,而是分別參照中央社、《自由時報》與聯合新聞網,若是這樣,負責參考消息並撰寫的北京特派員,就應該藉由這則報導,回頭去找前面這三家媒體的原文確認,引用時應當標註的來源,不是《環球時報》,而是最先這三家消息源頭。
台媒競爭激烈,追求即時性、點閱或收視率,造成報導內容混亂無頭緒,又充斥商業操作與難懂的流行語,經常讓通曉華文的外國記者,看得一頭霧水,連要做功課時,都很難藉由台媒報導深入問題核心、建立有系統的理解,如何判斷與擷取台媒資訊,成為處理華文新聞的外國記者,都得培養的功夫。
韓聯社引用環時報導台灣意外,暴露出幾個可能性──一來可能是近來通曉華文的記者,學到的都是簡體字,看到台港澳至今仍沿用複雜的繁體字,就不太想花時間注意;只是,透過谷歌瀏覽器的翻譯功能旗下的繁簡轉換,或以微軟辦公室軟體WORD,輕鬆一點滑鼠,就能立即轉換,根本不足以作為理由。
另一個就是韓聯社特派員在北京發稿時,受限於多數台媒網可能被屏蔽等不便,索性就直接依賴中國官媒引用出的台灣消息來報導。
只是,連「翻牆」都嫌懶,那我們也很難相信,身處無新聞自由且消息常被封鎖的獨裁國度下,特派員還能藉什麼管道,獲取更多元、而且沒受管制的外界消息;而記者發稿後,編輯台也沒注意這樣的引用存在爭議,顯示專業素養與判斷能力皆存在問題。
一個小小引用,牽扯出的,是媒體對一國事務詮釋的問題;這次只是單純的意外事故,內容還未涉及政治,但若同樣情形也發生在報導台灣政情與選舉時,後果將不堪設想,大家到時就得小心了。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