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ony(馬曼容)

抱回「初鐘」後,尋找台灣戲劇的初衷


第 53 屆金鐘獎於上上周六落下帷幕,幾家歡樂幾家愁,戲劇節目方面由客家電視台出品、樓一安執導的《台北歌手》抱回五項大獎,但呼聲極高的莫子儀卻與最佳男主角失之交臂。緊接在後收穫四項大獎的《花甲男孩轉大人》,不僅有最佳戲劇節目獎的肯定,初試啼聲歌手轉演員的盧廣仲,更是贏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人獎。而在眾人抱回「初鐘」之後,金鐘獎所反映的又是什麼樣的台灣戲劇現況?


收穫四項大獎的《花甲男孩轉大人》,不僅有最佳戲劇節目獎的肯定,初試啼聲歌手轉演員的盧廣仲,更是贏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人獎。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多元價值的勇敢發聲


以電視節目為主的金鐘獎,不僅是每年一度台灣電視的成績單;另一方面,節目通過內容價值的展現,間接地反映這一年台灣社會的氛圍與聚焦話題。如入圍迷你劇集獎的《第一廣場》、生活風格節目獎的《我是留台幫》、喜翔奪得最佳迷你戲劇/電視電影男配角獎的《阮氏碧花與她的兩個男人》,及聚焦外籍勞工的短片《高山上的茶園》。四部作品以台灣內部的移工問題為出發,有「星期天」的相遇邂逅,有為求生計躲避查緝的非法外勞,亦有飄洋過海撐起事業與家庭的越南新娘。從台灣編導手筆下寫出來自他人的家鄉故事,也從這些移人眼中看出不同的台灣社會風情。憑藉《高山上的茶園》拿下最佳編劇獎的曾英庭,便於台上說道:「台灣的移工值得我們更溫柔的對待。」



除了移工議題,近年對於性別/婚姻平權的重視,不只從入圍名單對BL劇《HIStory2─越界》的肯定,也讓許多頒獎者和得獎者在典禮上為愛發聲。如頒獎人王小棣導演、《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紛紛戴上彩虹徽章,以行動支持同婚平權;頒發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女主角獎的莊凱勛、温貞菱,開場即以「平權還在路上」相互打氣,隨後不論是以《青苔》抱回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的男主角藍葦華,揮舞金鐘獎座,向蔡英文總統傳遞人民對婚姻平權的期待。同樣,來自《青苔》的導演蘇奕瑄,更是引述故事中更生人被社會貼上標籤的例子,表達不同性向不應被歧視標籤化,也譴責說道:「愛家公投就是一個歧視公投,無法讓孩子理解不同性傾向的孩子,也就不會有尊重。」一席話,也贏得現場熱烈的鼓掌支持。


除了移工議題,近年對於性別/婚姻平權的重視,不只從入圍名單對BL劇《HIStory2─越界》的肯定,也讓許多頒獎者和得獎者在典禮上為愛發聲。圖片來源:Choco TV臉書


敲響「初鐘」之後:從斜槓歌手/演員思考評審制度


攤開今年金鐘獎最終得獎名單,有趣的是,在戲劇節目類卻出現斜槓影視人的巧妙交錯。在賽前,眾人紛紛看好今屆視帝的寶座會由《台北歌手》的莫子儀拿下,講述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台北歌手》,透過呂赫若的文學和音樂,交織出一代才子的才華一生;同時,身處於動盪紛亂的戒嚴時期,樓一安以劇中劇形式,打造一幕幕用心別樣的舞台劇,飾演呂赫若的莫子儀,更分飾同一人物的不同身分,鑽研各式語言,將角色揣摩得維妙維肖。


但是,這樣的苦功並沒有獲得評審青睞,莫子儀以評審評語「角色負擔重」,不敵用輕鬆討喜的自然純樸,貫穿劇情,實得「國民金孫」稱號的「花甲」盧廣仲。從影二十餘年的莫子儀,雖憑藉這精細出采的戲中戲設計,拿下當晚的最佳編劇獎,但他卻感慨言:「沒想到,我當演員這麼久,第一座金鐘是編劇獎。」但這一晚,他還是與視帝寶座擦身而過,反倒是第一次從歌手轉型為演員的盧廣仲,其飾演花甲的呆萌憨厚,將招牌的馬桶蓋頭梳起,穿越大街小巷,不只是戲劇中心的支柱,更牽繫起家庭間的悲歡離合,讓他一舉拿下最佳新人獎,甚至直衝最佳男主角寶座。


賽前,眾人紛紛看好今屆視帝的寶座會由《台北歌手》的莫子儀拿下,講述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台北歌手》,透過呂赫若的文學和音樂,交織出一代才子的才華一生。圖片來源:《台北歌手》臉書


此外,出道也是歌手,之後拍電影轉戰演員,最終成為導演的何潤東,在戲劇上十足下了苦心。從首次製作並主演的電視劇《泡沫之夏》大獲成功,睽違七年之後,與《角頭2:王者再起》執行導演姜瑞智聯合執導電視劇《翻牆的記憶》。劇中不僅大量啟用新人,且打破傳統偶像劇迷思,結合校園霸凌和毒品議題,力退賽前呼聲極高的《台北歌手》樓一安和《花甲男孩轉大人》瞿友寧。


然而,此一結果的公布,讓不少戲迷感到惋惜與不值。儘管不否認盧廣仲在《花甲男孩轉大人》的演技自然得宜,也不看輕何潤東和姜瑞智於《翻牆的記憶》對於青春校園的類型節奏掌握,兩者能獲獎的原因,必是來自評審討論後做出的決定和肯定。但如真如不具名評審所述,盧廣仲的獲獎只是恰好成為評獎的最大利益化,何潤東的肯定也僅僅只是挽留的一步棋。


那金鐘獎這個從初選打分、複選投票,結果以秘密信封保密結果的不透明作法(上一次被人詬病不公開透明機制,是在2011年第46屆金鐘獎),實質上卻可能變成一種猜測對方評審思維的心理戰,也變相成為一種囚徒困局。是雙贏或雙輸?還是棄保該贏?改力保個人所愛?不是挑「最好」,而是投「感覺」的評選規則,早早已失去金鐘獎的頒獎初衷,也同時失去這個評判戲劇/演技為首的公信力平台。


自由與重視:尋找台灣戲劇的初衷與前景


在去年一整年的戲劇成績單,儘管王小棣率領的《植劇場》和與HBO Asia合製的《通靈少女》為台灣戲劇注入新的活水,公視除了在常駐的學生、人生劇展持續耕耘,也加入新創電視電影挖掘更多影視人才。客家劇場則不斷敢於用心創造別樣題材,再到近年眾多新媒體平台興起,自製更多話題性短劇單元。


面對中台合拍劇的當道,許多台灣戲劇也開始試圖在中國影視平台上架,但一旦觸碰到敏感議題,卻只能得到下架封殺的下場。相反之下,台灣,成為了這群台灣影視工作者能呼吸到這「自由」空氣的地方,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無所拘束地敢以太陽花學運做為故事主軸,反映媒體叢生的亂象;《麻醉風暴2》則加入熊森這位「說唱」醫師,大膽反抗既有體制,揭露醫療環境下的官商勾結與鬥爭。


以《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榮獲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的導演鄭有傑便說道:「台灣是兩岸三地唯一還有言論自由的創作基地,是我們內心畫下了紅線,『自由』沒辦法兌換成錢,但失去自由後,再多錢也換不回來。很擔憂我們這一代是最後一代呼吸自由空氣的台灣人,希望現在還來得及的時候,珍惜這個自由,保護他,把它傳到下一代。」




從題材的多樣性,到續作的開發延伸,台灣戲劇缺的或許不是人才,不是創意,反而是一個能被重視的平台,儘管影視人才出走問題仍是不可避免之現象,但產業內所要應對的預算和健全制度,卻可是政府部門積極關注的。在典禮上,獲最佳節目創新獎的樓一安,頻頻說出「拮据」、「經費短缺」、「預算稀少」,而成就以舞台劇形式呈現的《台北歌手》。壓榨工時或賠錢拍戲,獲最佳男配角的喜翔上台便玩笑稱道:「謝謝給我這麼少的錢拍戲。」縱使有輔導金的補助提供,但電視產業日漸惡化的工時資金問題依舊存在。


鼓勵敢為,是第 53 屆金鐘獎為台灣戲劇圈提醒的初衷,而如何善待並正視影視產業問題,則是公/私部門要解決的產業前景。在新媒體林立的競爭時代,面對人人都說「惡劣」的電視環境下,該如何整合資源,打造更完整的產業生態?又該如何同時兼顧,產出更優質的戲劇帶給觀眾?抱回「初鐘」之後,留下的都是台灣影劇該思索的未來。




作者Pony,本名馬曼容,1995 年生,熱愛香港的台北人,著有 PONY WORLD 粉專與部落格。曾任金馬影展第三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喜愛看電影、聽音樂、觀賞綜藝節目,希望能以文字記錄一切自我觀察,文章散見於放映週報、娛樂重擊、釀電影等平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