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夏途島

在語言政策上我們是要追趕流行還是要創造流行?

自從賴清德院長提出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的主張後,社會上一般人即認定這是邁向中英雙語社會的政策宣示,雖然賴院長並沒有要拿掉母語教學,可是也沒有任何加強的想法。日前某位六都參選人直接喊出廢除母語教學,專心中英雙語教學。


這位參選人提出的理由是「母語請你回家學,不要在學校浪費學校的時間」。李光耀當初在新加坡推行中英雙語教學就是這個做法,直到今天,在台灣風行的本土劇出口到新加坡,也一定被配上華語。

日前某位六都參選人直接喊出廢除母語教學,專心中英雙語教學。這位參選人提出的理由是「母語請你回家學,不要在學校浪費學校的時間」。圖片來源:Youtube華視新聞

長期施行下來,新加坡的各種華人母語確實萎縮得很厲害,事實上是連華文也偏弱勢,英語菁英是這個國家主要掌舵者,一般人華文能力不足,母語更不行,連帶也無法產生足以輻射到海外的文化產業,比起人口相仿的香港,新加坡在文化這塊可說是相形失色、乏善可陳。


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是,新加坡所以可以英語推廣到如此成功,那是因為新加坡原本是英國殖民地,在獨立以前早就是英語優勢社會,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在既有基礎上再加強。而台灣根本沒有足夠的英語菁英層,在既有基礎不穩固的情況下,強行推廣中英雙語社會,只怕是成效不彰,不然就是投下的資源會超出想像的巨大,因為可能需要引進超大量的英語教師,不只是英語課,而是每一種課都以英語教學。新加坡就是這麼做的,在新加坡,華文只是一門課,英文是主要教學語言。


如果在中英雙語教學中,華文都這麼可憐了,那麼母語呢?簡直無法生存。


很陌生嗎?


事實上,台灣早就經歷類似的過程,只是獨尊的是華語,華語是中學以下學校唯一的教學語言,因此,如今在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多真正會的語言就只有華語而已,這些人很快就會成為父母,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自然也只能教小孩華語,於是很快的,不到十年,回家學母語(台語、客語、各原住民語)將是一句痴人夢話。如果不用學校教育來補強,將來各種本土語言必然死亡,有些可能死得比較慢,但還是會慢慢死亡。


不過,以上這一切問題,歸根究柢還是我們對於母語價值的認識,如果我們一直以功利導向思考,最後一定會得出李光耀的結論,當然是學英語,加強英語,英語第一,其次為什麼還要學華語,因為光會英語,要跟英語世界幾億人競爭,還是沒有什麼優勢,加上華語,就能變成英語世界進入中國市場的引路人。可是代價就是失去自己的文化基盤,變成漂浮的人,改天德國因為成功整合歐盟而變成世界第一強國,是不是又要改學德語了呢?


功利導向的問題就在於一代又一代不停追逐世界潮流,從來沒有自己的根,即使一時賺得不少錢,終究無法累積文化創造的成果。而這種事情,我們並不是第一次經歷,現在的台灣人大部分都無法讀日本時代那些耀眼作家的原著,只能像個外國人一樣,讀漢譯本。如果我們放任母語死去,不要說未來的人無法正確理解〈島嶼天光〉的「天光」是什麼意思,連少數夾雜在黃春明華語小說中的台語詞,也沒人真正知道那在表達什麼樣的氛圍。這些都是文化,你能想像Ilisin(阿美族豐年祭)唱華語歌嗎?如果語言失去了,那些歌詞就變成無意義如同外語般的怪物了。


看看韓國吧!韓語是一種出了韓國基本上沒什麼大用的語言,全部韓語人口大概七八千萬,與廣義的閩南語/台語使用人數差不多,而且在二次大戰前,韓國人一樣受日語教育,當時能用韓語寫作的人是少數。因為長期獨尊漢文,二十世紀以前,以韓語寫成的書也極少,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一年出版那麼多韓文書,那麼多韓語影視的國家,在七十年前他們的韓語,和我們那時的各種母語一樣都是可憐蟲,可是七十年後,他們已經可以向外輸出他們的文化,他們當時也沒有懶惰地繼續使用日語做為官方語言,可以說幾乎是從接近零的狀態,一步一步建設起來。


今天做到這種程度,我們還能說學韓語是浪費時間嗎?


或許,有些人還是這麼認為,因為英語有著最強大的內容和經濟實力。可是就算是英語,在五百年前也曾是不入流的地方小語言,如果當時的英國人決心投入拉丁文和法文的懷抱,今天還會有什麼英語霸權嗎?




作者是高雄人,政大經濟系畢業。嗜讀歷史、哲學,近年來專注於經典哲學與台語文的研讀,組織有哲學讀書會——蘇格拉底捙倒珈琲,以及台語讀書會——念冊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