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台灣走過烽火邊緣》
作者:王景弘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時間:2018年8月
琉球浮菊─帝國最後一戰
台灣南方菲律賓的戰火還沒熄,美軍又匆忙趕進度,繞過台灣,把戰火帶到北方的琉球,但因為在鄰近作戰,台灣雖非進攻的目標,卻也難免又被戰火波及。
1944年10月3日美軍聯參會發出的作戰命令,不再提到台灣,等於放過台灣。情勢急轉直下,聯參會這項指示也成為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道命令。它給麥克阿瑟的指令是攻佔呂宋;給尼米茲的指示是以1月20日為登陸日,攻佔「一個或一個以上」小笠原火山島,並在3月1日攻佔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琉球群島。
因為麥帥登陸呂宋日期拖延,登陸硫磺島及琉球的日期也往後移。硫磺島是位於小笠原火山列島中間的一個小島,只有日本守軍,並沒有居民,美軍要攻佔硫磺島,只有一個理由:把它當作B-29 轟炸機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轟炸日本後,必要時的緊急降落基地,及護航B-29 轟炸機所需之戰鬥機的基地。
這個計議在1944年7月17日已由金恩、尼米茲與史普安斯(Adm.RaymondSpruance)及唐納(Adm. Kelly Turner)在塞班島討論過,他們兩人都認為在攻克馬里亞納群島後,並不足以支援進攻台灣。
金恩問史普安斯,那在馬里亞納島之後,應選擇哪一個目標,史普安斯便建議直取琉球。他解釋稱,他無法從1千4百哩外的塞班島運輸各種重裝備去琉球作戰,因此,必需先攻佔硫磺島作為空軍基地,以支援琉球作戰。
史普安斯指出,拿下琉球將可作為空軍基地,攔截日本在東海的海上運輸,切斷日本通往南方的航線,完成對日本的封鎖,藉此可以不必登陸日本本土而結束戰爭。
這就是聯參會10月3日指令的策略考量,跳島作戰先攻硫磺島,再取琉球群島,進逼日本本土。
硫磺島距離日本空軍基地遙遠,日軍要救援或增援都相當困難,從1944年8月起便不斷的受到美軍轟炸和艦砲砲擊。8月空襲10次、9月22次、10月16次。12月以後更是天天轟炸,3艘重巡洋艦在12月及1月從海上恣意砲擊5天,B-29 轟炸過2次;1月31日以後連續2週,日夜被炸。2個小島上落下了6千8百噸炸彈,和2萬2千枚砲彈。
2月19日登陸搶灘前2小時,美軍再對登陸地區進行2小時砲擊,8時30分第一波登陸部隊離開運輸艦隊出發,9時如期登陸。日軍抵抗輕微,當天便有3萬部隊登岸,只有5百19人死亡、2千4百29人受傷。
因為日軍在硫磺島鄰近並沒有空軍基地,美軍艦隊並未受到神風隊特攻機的嚴重騷擾。只有一架漏網,在21日衝上航母薩拉托加號(Saratoga),造成艦上42架飛機被毀、1百23人死亡、近2百人受傷,使它不得不回到美國西岸整修。
日本守軍採取靜態防守,把據點放在島上摺缽山的岩石洞內。岩洞內修的隧道四通八達,分好幾層,儲存糧食、彈藥、補給,洞口安置機槍、迫擊砲、大砲,層都有幾個進出口,既可隨時調換武器位置,又可保護人員。岩洞基地經過精心設計偽裝,洞門不打開,從外面不知道它的存在。
他們要堅守這個死角,逐漸消耗登陸美軍,但到了3月21日,日軍指揮官栗林忠道發出的電報說,他們已經5天沒吃沒喝了。日軍死守硫磺島,戰死與困死岩洞的有2萬2千05人,被俘的1083人。
美軍為攻下這個4哩半長、2哩半寬的小島,犧牲慘重,直到3月26日作戰才算完成,美軍陣亡4千9百17人,因傷死亡者1千4百04人,受傷者1萬8千7百89人。以全部登陸部隊計算,傷亡比率達百分之35;第4師和第5師的步兵團傷亡比率更高達百分之75。
在太平洋戰爭中,這是美軍最堅苦的戰役之一,但也成為太平洋戰爭最有名的一役。因為2月23日,陸戰隊攻上槢缽山,並在火山岩頂升上美國國旗,這一個鏡頭傳播全球,現在座落在阿靈頓國家公墓邊上的陸戰隊紀念碑,便是依這張照片製作。
硫磺島浴血戰,離台灣較遠,戰火未再直接波及台灣,但琉球作戰就在台灣近鄰,而且琉球戰役又是日本帝國在本土外最後一戰,其悲壯慘烈與無力回天的氣氛濃烈,台灣不可避免的又受空襲,但這一次不只是陸基美軍的轟炸,還有英國的轟炸。英國想介入琉球作戰,美軍不願英國礙手礙腳,派他們去轟炸台灣與宮古島。
聯參會在1944年10月3日,指示尼米茲要以3月1日為登陸日期(後延至4月1日),進攻琉球一個以上的島嶼,琉球群島是南西火山群島中最大的3個島之一,其他兩個是慶良間諸島及伊江島,最南邊有接近台灣的宮古島。這些島嶼和台灣是保障日本東海生命線的屏障,不論盟國要直接進攻、或經過中國進兵日本本土,都必需在列島間有空軍基地。
繞過台灣攻琉球
除了琉球以外,盟軍唯一的選擇便是攻下台灣作為基地,但聯參會在上述指令中已經把台灣排除,琉球便成為首要目標。大琉球居列島中央,距中國最近,與台灣及日本本土都只有3百50哩,它的5百哩方圓之內,包括九州大部份、台灣,並超過上海與福州,但距美軍最接近的基地雷特(9百哩)、尤利茲及關島(1千2百哩),夏威夷(4千40哩)。
當時麥克阿瑟的軍隊仍陷在菲律賓作戰,美軍進攻琉球的兵力由已計畫進攻台灣的第10軍擔綱,軍長布克納中將(S. B. Buckner)指揮作戰部隊17萬2千人、勤務部隊11萬5千人。登陸階段使用45類各式艦艇1千2百13艘,這還不包括第5艦隊所屬第58特遣隊(第3艦隊改為第5艦隊,TF38 改為TF58,仍保留4個分遺隊)的88艘艦艇、英國TF57 特遣隊的22艘艦艇,以及1百艘兩國的後勤補給船。海軍攻擊武力2千3百80人、陸戰隊8萬1千1百65人、陸軍9萬8千5百67人。
日本守軍由牛島滿中將指揮,兵力在7萬7千人至10萬人之間,他奉命採取誘敵深入的縱深防衛網,讓美軍進入其海軍艦砲無法支援的日軍防衛區。
在登陸前5天,美軍快速航母群的戰機及駐馬里亞納的B-29 轟炸機,開始對琉球密集轟炸,軍艦在近海展開砲擊,同時快速航母特遣隊也轟炸東京及台灣,因為台灣還有65個機場可以支援琉球。
日軍不尋求灘頭決戰,美軍登陸順利,4月1日早上開始登陸,到11時已攻下永丹機場(Yontan),下午4時已有5萬部隊上岸,美軍反而感到意外。究竟日軍躲在那裡,沒有人知道。雖然有兩艘大型運輸船受到神風特攻隊襲擊,死亡21人,但並未沉沒。但因為美軍事先計畫,和日軍決定撤離登陸的沙灘地區,琉球登陸作戰成為美軍太平洋戰爭中最成功的兩棲登陸。
牛島滿的防衛計畫,要把琉球的4分之3讓美軍進兵,他堅守南方的4分之1土地,因此,美軍在島上南進4分之3還沒有受到抵抗,直到1個星期後才遭遇強烈攻擊。
神風隊菊水之戰
4月6日,美國水面艦隊遭遇琉球作戰最大的威脅:日本神風特攻隊的「菊水作戰」。美國歷史學者把它英譯為「浮菊」或「飄菊」,以表示其有別於單獨襲擊美艦的神風隊員。「浮菊」作戰是防衛琉球作戰的一部份,它以成群結隊的神風隊,集體衝向美國艦隊。
神風隊自殺攻擊符合日本民族的武士道傳統,從1943年起,以自殺飛機攜帶炸彈衝撞美軍艦隻的想法,便在日本海軍及陸軍航空軍參謀間被提出討論,並在1944年發生過個別的自殺作戰。
據原田石回憶,日本在馬里亞納群島戰敗後,年輕軍官及士官便建議大本營開始使用神風隊作戰,宣稱他們準備人機直衝敵軍。但大本營要他們等到更重磅炸彈發展完成後再說。1944年10月,日軍駐菲律賓第1航空軍司令大西瀧治郎,首度下令對美艦進行自殺攻擊,事後再向大本營報告,雖然大本營事先不知情,但事後也並未表示反對。
大西與原田同為日本偷襲珍珠港作戰的幕僚,他是第1個正式把自殺攻擊列入菲律賓防衛及其他內圈防衛作戰者。神風取名於日本歷史故事,稱1570年大明帝國曾企圖渡海進攻日本,日本既無準備,也無力抗拒,但一陣「神風」(颱風)出現,摧毀了大明的艦隊,保住日本國運。
大西在1944年10月19日巡視馬尼拉基地,徵募零式戰鬥機飛行員,志願駕機攜帶5百50磅炸彈,俯衝美國軍艦。陸軍也在同時發展自殺攻擊戰術。11月6日,2百餘名陸軍志願飛行員在菲律賓作戰中出征,海軍飛行員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
它正式成為有組織的「神風特攻隊」,是有馬正文少將在1944年所策畫成立的特別航空隊。那時日本帝國海軍的空軍力量,大部份在菲律賓海戰中被摧毀,陸軍基地的飛機又補充不足,另一方面美軍飛行員攔截、接戰的技術提升,新研發的高射砲彈引信可以在目標近距引爆,使得以傳統炸彈飛近艦隻進行攻擊變得不可能,因此,神風特攻隊成為另一個替代方案。
神風隊戰術乃是以飛機直接衝撞敵人艦隻,機上汽油起火燃燒,引爆炸彈,對敵艦及敵軍造成重大損害。飛行員註定要犧牲,他們的口號是「以一機換一艦」。這種戰法對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很有吸引力,吸引數以千計的青年自願參加。
除了適合日本人性格,這種戰法對缺乏物資及生產能力受限制的日本,也有其優點。因為飛行員及飛機註定要犧牲,舊式飛機,包括老舊的雙翼機也可以用,而飛行員訓練也較容易,即使飛行員在俯衝時已陣亡,飛機及炸彈本身的衝力也仍可以撞擊軍艦目標。
神風特攻隊在10月25日的薩瑪爾之戰(Samar)首度出征,攻擊美軍護航航母,並對經過雷特灣及岷德羅灣的美軍運輸艦隊造成嚴重損害;1945年1月美軍登陸林家岩時,對灘頭堡的攻擊更具殺傷力。
空中浮菊
在琉球作戰,神風自殺攻擊不但是正式防衛方案,而且是採用整群攻擊的方式,以數架一組的飛機,成群結隊衝擊,力求突破。山本五十六的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在1945年2月出任第5航空軍司令,總部設在九州南端鹿屋市海軍基地,就是專責進行「菊水之戰」,或稱「浮菊」之戰。
從4月6日起,到6月22日牛島滿自殺為止,宇垣纏從鹿屋基地發動了10次配合琉球地面作戰的「浮菊攻勢」,第1次在4月6日至7日,出動自殺機3百55架、正常轟炸機3百41架,擊沉美艦艇6艘、重創10艘、輕創(只需30天修理)7艘。
以後的7次神風攻擊,神風機都只在2百架以下,一般戰機在1百架至2百架之間,對美軍損害也減低,最後兩次出動自殺戰機就不到百架,以後飛機、油料都短缺,「浮菊作戰」也難以為繼。宇垣纏在裕仁天皇下詔投降後,親率5架飛機前往琉球對美軍作自殺攻擊,在發出訣別訊息後,電訊中斷,相信是被美軍擊落,成為最後的神風戰士。
這10次浮菊作戰,既配合琉球日軍作戰,也牽制美國海軍特遣艦隊,所動員的飛機達3千架以上,而陸軍基地飛機還不算在內。這種戰術想藉集體、密集搶攻造成美國艦隊的損傷,無法迅速脫離戰場,以待同屬自殺性攻擊的海軍艦隊從日本內海前來,以遠程巨砲收拾殘局。這個自殺艦隊就是以大和號為中心,以矢矧號驅逐艦為旗艦,另八艘殘餘軍艦組成的帝國最後海軍。
最後特攻艦隊的使命,要突破美軍艦艇對琉球的包圍,把軍艦擱淺在琉球海灘,以艦上巨砲作為防衛堡壘,轟擊美軍艦隊。但這項戰略卻犯一個嚴重錯誤:日本軍方把所有空軍武力用來攻擊美國艦隊,卻未對大和艦隊護航,宣告它註定要受美軍空中攻擊,終告沉沒的命運。
大和號是一艘超級戰艦,1941年完工,排水量6萬8千噸,15萬匹馬力,最高速度27點5節,標準巡航25節,有9門18點1吋炮,可發射3千2百磅砲彈,射程最遠達22又2分之1哩,砲彈飛行時間長達1又4分之3分鐘,艦上官兵2千7百67人。它與武藏號是姐妹艦,在1944年10月24日菲律賓西布岩海(Sibuyan Sea)大戰中,武藏號奮力作戰,掩護受創的大和號脫離戰場返回日本整修,武藏號被美軍炸沉。
大和自殺艦隊抱著有去無回的決心,只裝單程油料,矢矧號只備5天糧食,但載足彈藥,大和號準備了1千1百70枚砲彈。艦隊由伊藤整一指揮,以「帝國存亡在此一舉」勉勵官兵。
艦隊4月6日最後出航,它不但沒有空軍護航,而且一出內海便被負責警戒與偵察的美國潛艇發現,讓美軍得以立即派出3個特遣隊北上迎擊。4月7日上午8時23分,美國航母派出的偵察機發現大和號艦隊穿過凡地門海峽(Van Diemen Strait)靠西邊航行,企圖躲過美國航母偵察機的航線。
7日細雨濛濛,雲層低,適合空中攻擊,而日本自殺艦隊沒有空中護航,美國潛艇發現它離開內海出航,便有2架從琉球起飛的偵察機跟蹤5個小時,不斷把大和號艦隊行蹤報告給密茲徹的航母特遣隊。
12時32分,美軍發動第1波攻擊,10分鐘之內,大和號已被2枚炸彈和1枚魚雷命中,1艘驅逐艦被炸沉,1艘輕巡洋艦受重創。從1時至2時17分,自殺艦隊受到美軍戰機不斷的攻擊,艦隊高射炮兵訓練不足,只擊落6、7架美機,而大和艦上層甲板塌陷,所有巨砲全毀;2時23分,大和艦沉沒。
旗艦矢矧是輕巡洋艦,但其堅固不遜戰鬥艦,被12枚炸彈和7枚魚雷命中,才告沉沒。自殺艦隊的另外4艘驅逐艦被炸沉和自沉(磯風、濱風、朝霜、霞),殘餘的四艘(冬月、涼月、雪風、初霜)負傷勉強回到佐世保基地。
大和號沉沒,艦長有賀幸作與官兵2千4百88人陣亡,其他艦隻死亡1千1百67人。它的4萬5千碼射程巨炮根本派不上用場。至此日本海軍的巨型戰鬥艦只剩下榛名號,而榛名號不久也被炸而告解體。戰鬥艦時代宣告結束,以後美、英造艦只生產航母,而不製造戰鬥艦。
自殺艦隊駛援被殲,日本海軍實力盡去,使山本五十六時代的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感嘆,「沒有軍艦的海軍叫什麼海軍?」
琉球作戰不止是琉球陸上的爭奪,也是海軍最後決戰,宇垣所指揮浮菊的集體自殺攻擊戰果遞減,美軍已取得全面制空權與制海權,並對日本本土開始展開全面轟炸,日本不但工業、軍用設備生產受損,且空軍所需油料無法補充,對美軍的轟炸無力抵抗,變成只能打空中游擊戰。
作者1941年生,雲林斗南人。世界新聞專校畢業(1963);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士(BJ,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1973);美國馬里蘭大學碩士 (MA,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1974)。歷任台灣新生報記者、聯合報記者、聯合報撰述委員、世新兼任講師、紐約世界日報主編、經濟日報駐美特派員、聯合報駐華府特派員、台灣日報駐美主筆。現為自由時報特約撰稿人,從事美國東亞外交事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