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梁國淦

酸民的養成過程



三十年前,當像usenet這樣原始的網路社群都還熱鬧滾滾的時候,其實酸民現象已經處處可見。真正說起來,台灣不過是現象特殊,有批踢踢這種高度集中的環境滋養著這樣的文化(參見維基百科和 PTT鄉民百科的條目。這不是筆者個人的批評。)


在網路社群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杜撰的故事煽動讀者情緒博取點閱率的內容農場文章、以及道聽塗說甚至刻意製造的假新聞,都一再引發不理性的爭辯,且註定沒有衷於一是的可能性。圖片來源:Pixabay

筆者玩usenet的年代裡,主要是逛美國主流運動包括籃球、棒球、美式足球的大學及職業的相關mailing lists。在這樣的社群裡,酸文的產生因素非常容易理解。不論職業或大學球隊,大部分球迷之所以成為特定隊伍的球迷,是因為個人特定的感情因素:家鄉、母校等等。這些因素和球隊乃至球員的素質及表現不直接相關。也因此,在表達支持某隊伍和討厭某隊伍時,幾乎無法基於理性。


在發言之中用誇張、甚至粗野的詞彙來引人注目、無理取鬧,是很常見的。畢竟大部分球迷並不是打球的高手。我認識的幾位常聊天的朋友中,也有高中球員、在等待大學獎學金的,也有青少年時是培訓選手的。這些算是比較專業的。也聽說有的教練會潛水看球迷的分析和意見,但不會發言。整體來說,這類mailing lists 裡的水準並不是經過實務驗證的專業。

在網路普及之前,美國的書店年年都會擺出數不清的運動數據和專業球評分析評論的書。表現再爛、預言完全失準的球評,隔年還是可以出書大賣。反正總是有受傷、交易、各種無法捉摸的變數做為預測失敗的藉口,可以讓球評們巧妙運用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相較之下,雖然自古以來球迷們都是有非常多自己的意見,但在網路時代以前,不是三五好友聚會閒聊、就是在酒吧、在球場和周遭的球迷交流。有了網路、有了社群之後,只要你敢說敢寫就有更多人可能看;所謂「專業」球評漸漸失去權威性。每個好的意見都有被許多人看到的機會。但是因為社群並非全部有管制(moderation),加上球迷未必意識到網路不再是三五好友的閒聊場合,也並沒有準備放棄球迷那些沒有道理的偏見,沒有品質的意見伴隨著爭執,比有營養的內容更容易充斥。

對於美國的職業和大學運動來說,這樣熱絡的網路活動可能有好沒壞。但是無形中的影響是大家漸漸認為網路上「人氣」比「品質」重要、短線聳動的言論比社會積累的共識和專業成分有商業價值。另一方面,參與論爭的人目的,越來越不在於得到一個經由辯論而趨向真實、有品質的結果,而越來越在於讓自己的話語壓倒對方。在台灣人的表述裡,這就是即使輸人,也不可以輸陣。

麻煩的是:如果陣仗沒輸人,有多少人還會在事虛心檢討自己的論述其實輸人了?或不要說勝負,且說:別人是否也有些道理,而自己的論點是否也有局限性?

要能做得到這一步,除了要有追求對最多人最好的結論的胸襟之外,還需要認清中性事實(也就是基於客觀的真實在討論問題)和正確運用邏輯方法的能力。如果根本不是基於客觀的真實在討論問題,就等於是討論的前提錯了,其後的討論就都沒有意義可言。而即使有客觀的真實為依據,討論的邏輯技巧仍然可能會有問題,那就不是這短文可以處理的。

僅僅就「辯論是否基於中性事實」這點來看,反過來說,如果目的是破壞討論的品質,甚至是引導到錯誤的結論,那麼最基本的方法會是:刻意導引群眾注意不相干的、甚至是錯誤的事,而讓群眾看不見甚至誤判什麼是事實。在網路社群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杜撰的故事煽動讀者情緒博取點閱率的內容農場文章、以及道聽塗說甚至刻意製造的假新聞,都一再引發不理性的爭辯,且註定沒有衷於一是的可能性。

換言之,在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中,亟求口頭上的勝負,不在乎意見的交流砥礪乃至於優化,也沒有耐心醞釀和考驗各種更周延觀點的鄉民與酸民文化,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而這種不甚健全的文化,它最好的養分就是假新聞。

相較於需要話題、需要人氣的職業運動迷絲生態,和我們的權益乃至於生存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實在禁不起假新聞和劣質故事的傷害。然而當前,假新聞的來源已並不是一些無知者以訛傳訛的不良結果而已了。它已經是一種工程,一種武器。

什麼是酸民文化,網路上可見的探討已經有相當的程度。但或許大部分的酸民並不認為自己是酸民吧?而過去是不是酸民可能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往後是否仍會淪為酸民而不自知。

俗諺說:「謠言止於智者」。或許先學習止謠,是除三害脫酸的最好起點。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及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程合聘副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自由學社社長。抱著對生命和對知識的愛而活著的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