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卓信成

多元入手,日常出發,才是台灣文化出路

最近看到一些老師輩的朋友哀歎台灣越來越不重視中華古典文化,舉凡文學、書法繪畫、音樂、歷史等等。台灣越來越少年輕人學習這些才藝,並且課綱也越來越降低文言文和中國史占的比重。反觀中國大陸卻越來越重視孔孟學說、書法教育等等。這些朋友們認為對岸對於中華文化的重視,將會嚴重衝擊到台灣的文化競爭力。(為方便表達,筆者暫時將秦漢到清朝之間,黃河長江流域以漢文化為主的文化叫做中華古典文化)

作者作品《貓》。圖片來源:卓信成

台灣的確是保存了許多中華古典文化的寶地,大家最熟知的就是繁體字了。除此之外還有音樂、戲曲、宗教儀式等等。關於難以保存的音樂,許多音樂曾經在中國幾乎失傳,而到20世紀中才由一些留洋的中國音樂家們根據片段的紀錄和參考西洋音樂再製出來的。然而台灣卻保留了明朝以前古老的音樂,體現在南管、北管、和古早的民謠裡,未曾中斷。

儘管如此,中國越來越重視中華古典文化,事實上是代表台灣人學習中華古典文化更難有文化上的競爭力。他們可以以國家的力量投入許多人力研究,他們也有古蹟,遺物,和史料可以做為還原的材料。雖然台灣可以自詡有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但中國怎麼會理我們呢,因為這可是承認把正宗的地位交了出去。況且,文化若要在國際上推銷,在中華古典文化上大家寧可承認中國,我們若拿著跟中國一樣的文化在台灣土地上高喊我們是正宗,大概也不會有什麼人在意。所以如果只跟中國做一樣的事現實肯定是行不通的了。

以書法來說,中國的小孩那麼多,而且教育並不民主,他們可以機械式的訓練,造就有精湛的技藝的人並不是難事。因此以經濟學的觀點而言,台灣的小孩努力學書法並不合乎比較利益。所以即使台灣學書法的年輕人少了,說台灣人文化競爭力會就此低落也顯得不太有道理。尤其目前台灣書法的主流還是以保有歷代中國碑帖的書寫技巧為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以這個目標而言那勢必更難跟中國競爭。

回顧自己的求學經驗,高中大學常常接到學校請我們招待國外來交流的學生,凡是表演或課程活動,幾乎都是主打著幾樣沒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不外乎就是教外國學生寫書法,表演武術或中國音樂給他們觀賞,這些對於學校機關來說,這是一種看似正式而簡便的作法。這樣子的國際交流,顯然不足以展現台灣豐厚的文化優勢和獨特性。但我想當時的我也不知道還可以設計哪些活動或表演,大部分的台灣人也應該都會一時不知道可以怎麼呈現。我們對於自己台灣的文化竟是如此陌生。

中國目前的政策只想把全國整頓成單一的漢文化。他們迫害西藏、清洗新疆。然而台灣也有許多民族的文化資產,是個許多文化圈相交會的地方,雖然還不夠但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度相對還是比中國高。我想將來有幾會在國際上輸出的文化,一定會是主打在這個島上兼容並蓄再互相激盪出來的獨特的文化,而不會再是主打純粹而正統的中華文化了,這才會是台灣的優勢。

有人也許會問那到底有哪些台灣的人文特色,因為涉獵有限我一時可以想到的,像是民俗表演技藝,音樂有南北管、民謠、唸歌、八部合音、戲曲歌仔戲、陣頭、許多形式的工藝、建築、文學、民間故事、原住民族的祭典儀式等等。雖然漢文化也是組成台灣文化很重要的部分,但經過百多年的發展也已經不斷加上這塊土地的元素,不同文化間彼此產生靈活而精緻的化學反應,和當今中國主打的文化已經有很大的差異。就如同日本也從唐朝的文化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面貌。並且,這樣子的化學反應還在持續進行中,不同的文化會因為不同時空背景產生消長,為了更適應當代社會而調整,當然也有可能漸漸就淡忘。儘管很難說某種文化的消失會造成當代人實質生活上的衝擊,但也許哪一天你會發現怎麼卻找不到一種自己想要做為精神上認同和寄託的,好像永遠在潮流裡面漂泊。

許多台灣珍貴的文化資源常常不被重視、被視為低俗末流的,甚至遭到更嚴重的污名化。台灣雖然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般規模的破壞,但也遭到不同程度統治者的破壞。那我們究竟可以怎麼樣為台灣的文化努力呢?我想至少我們可以透過了解歷史脈絡,來檢視自己有沒有對一些文化抱持著不必要的成見,而又因為我們的成見讓某些文化元素永遠被視為低俗末流永不得翻身。

最後,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我曾經去過一次沖繩,國際通大街上幾乎所有店家都是播放沖繩三線的傳統音樂,也許對我有點聽不習慣,但是我來到這個地方卻喜歡這樣的氣氛。不禁讓我想到去墾丁時,店家攤販都是撥放著流行樂,好像沒有人記得恆春半島是月琴民謠的發源地,孕育過非常珍貴而且獨特的曲調。自信來自於認識,要認識必須先有開闊的心胸,去接納明明就是這塊土地上的一部分,卻感到陌生的事物。

作者為大學五年級,喜好繪畫和書法,第一屆嵐染書法社教學長與粉專小編,曾舉辦《厭世書法展》和《母湯書法展》。擔任腦弱文房具的文案字體寫手,曾受邀到故宮南院揮毫開春,也從事過刺青字體設計。努力將書法與當代生活結合。正在學習阮咸,月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