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新生兒,真的沒有男人們想像的那麼複雜。不過就是每天無止盡的餵奶拍嗝換尿布洗屁屁哄睡覺。在這個循環之中,還會穿插吐奶炸屎跟哭哭討抱抱,及隨之而來大量的清潔工作跟精細的肢體勞動。圖片來源:黃佳平提供
2017年七月,我離開了工作五年多的單位,全職照顧初生的孩子。根據行政院統計,這年臺灣有八萬多名男性跟我一樣,選擇離開職場在家照顧小孩,約佔全部育嬰假人數的百分之十七點七。(個人能力有限,本篇只能試著分享異性戀小家庭的狀況。)
在家照顧嬰兒,其實並不難。雖然網路上有時會流傳一些傳奇奶爸的故事,像是有人能推著嬰兒車跑路跑,或是有部落客不僅會幫小寶寶洗澡,還非常會煮飯。看到這種報導,總覺得根本要把我們這種平凡的爸爸逼死了。
照顧寶寶其實並不難
照顧新生兒,真的沒有男人們想像的那麼複雜。不過就是每天無止盡的餵奶拍嗝換尿布洗屁屁哄睡覺。在這個循環之中,還會穿插吐奶炸屎跟哭哭討抱抱,及隨之而來大量的清潔工作跟精細的肢體勞動。例如每個新生兒的家裡一定都有洗不完的小衣服、紗布巾、防水墊、床單,還有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需要洗的東西。
很多爸爸會推託自己手殘不敢抱新生兒。俗話說,熟能生巧,各位爸爸千萬不要放棄治療,跟寶寶的感情要從出生就開始培養,畢竟你老婆也不是第一次見面就和你抱在一起的。有人說,女性就是天生的照顧者,媽媽才有寶寶雷達。不過根據一篇對父親大腦構造的研究顯示,若父親(男同志家庭亦同)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他的大腦也會發展出大家俗稱寶寶雷達的功能。各位爸爸,我們真的不要放棄身為一個人類所擁有的學習能力好嗎?
照顧只是媽媽的事?
當我們真正成為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之後,又是另一個複雜的處境。
一般網路或市面上書籍所提供的育兒資訊,都是以媽媽為對象。對於要認真成為主要照顧者的男性而言,心中不免碎唸:「那爸爸呢?」即便在國健署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中,也有類似情況發生。現行版本的兒童發展連續圖中,哭鬧時的安撫及依附對象的描述都是對媽媽,例如在語言與認知的發展時程部分,五個月大的文字描述是:哭鬧時,會自己因媽媽的撫聲而停哭。我認為,這都是預設媽媽為主要照顧者的意識形態下所描繪的內容。或許你覺得這樣太過教條,圖畫總是要找人當代表吧?那為什麼不能爸爸媽媽都畫進去,然後文字敘述改成「主要照顧者」?
即便如此,身為一個異性戀男性,就算是在傳統被認為是女性工作的育兒上,還是享受不少優待。例如常有朋友稱讚我能讓太太出去工作(當然在某些圈子,男性在家照顧小孩是會受到負面評價的。也可以在許多網路社群中,看到媽媽們抱怨爸爸不幫忙照顧。),推寶寶出去玩會有路人說我是好爸爸、光是幫寶寶換尿布洗澡準備食物,也會受到讚賞。但這些肯定,究竟因為我是傳統上認為不諳照顧工作的男性,還是因為我把小孩照顧得好呢?當一個奶爸,好像我們只要把平常的照顧工作做好,就會獲得很正面的形象呢。
照顧工作也應該性別平等
事實上育兒工作一點都不簡單。作為主要照顧者,你的生活作息就是跟著孩子走。隨著嬰幼兒的發展,我們得要隨時調整自己的照顧方式與學習新的技能。主要照顧者既有的社交生活也會大受影響,不管你是想要晚上跟朋友出去喝個小酒,甚至只是打開電腦玩個線上遊戲,都可能變成遙不可及的夢想。身為一個男性,如果我們在照顧工作中感到任何痛苦,我跟你說,大部分的媽媽比你還痛苦!至少我們通常是自己選擇要成為主要照顧者,但媽媽們幾乎是被迫要成為主要照顧者。
覺得育兒資訊都沒有跟爸爸講很不公平嗎?更不公平的是,為什麼媽媽就一定要承擔這些責任?
覺得育嬰室跟女廁放在一起,或是標示上都是女性,很彆扭?媽媽也覺得很不爽啊,小孩又不是他一個人的。
在嬰兒的照顧裡,除了男性無奶可掏之外,我想不到有什麼是我們無法滿足寶寶的。在社會層面,如果我們的各種育兒支持系統看不見爸爸的需求,同時正意味著這些育兒的責任都在媽媽身上;在個人上,如果我們給予男性照顧者過多的讚賞,則表示我們忽略了女性照顧者所承擔的工作與貢獻。若我們只是將男性照顧者視為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無法從根本上讓女性從照顧者的牢籠中解放出來。
作者曾任職於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臺灣人權促進會、台師大人文學社指導老師,目前為兒子的全職照顧者、屏東大學落山風社會科學研究社指導老師。因為太太事業正在起飛,所以由我來照顧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