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女生為什麼好像很嚮往當妓女了?」知名男性作家在社交媒體上等閒的一句話,輿論譁然。
一名年輕女性遭到男友殺害、分屍,因而有了知名男性作家的評論。致死的肢體暴力施加於一名女性,實際上隱喻所有的女性都是潛在的受害者;一句影射全體「現在的女生」的侮辱,使每一位女性切身感到被冒犯。整個事件,以及所有聞人、名人(該男性作家絕不是個案)的妄加評論,看得見一個畫面以外,主旋律底下的聲音。那個聲音,可以表現為各種形式,但它就是一個長久不變的基調:
世界對女性並不友善。在性別問題已經被抽絲剝繭底深思的當前,或者更應該說,世界其實對特定的一種男性以外的所有性別都不友善。
何以見得呢?從最切身的立場出發,當女孩被教導「要保護自己」,當社會新聞令為人母父者感到保護自己的女兒的迫切性,事實便很清楚。女孩需要自保,或被保護,因為他們會被攻擊,會被傷害。誰,誰那麼壞?當你還指認不出確切的對象,難道不就是這個世界?
世界對女性並不友善。或者更應該說,世界其實對特定的一種男性以外的所有性別都不友善。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然而事態更加複雜。知名作家對於不幸社會事件的妄議,實際上有更多的面向。女孩被殺害。女孩必須保護自己。自保的法門,變成女孩「該有的樣子」。縱使輕浮、苛刻而且斯文掃地,知名男性作家的言論是有理路的。而這個理路,恰恰是我們精神分裂的世界一面攻擊女性,一面設法保護女性,然而無解的理路。
這個有瑕疵的理路演練,最惡劣的結論或等式,是「女生沒有『該有的樣子』,就是(嚮往當)妓女。」很惡劣。有識者都看得出知名作家錯很大。「女生該有的樣子」是錯誤的前提。我們或許沒有意識到的是,從錯誤的前提到「嚮往當妓女」這個更加錯誤的結論之間,還能夠轉錯無數個彎。我們的社會,我,你,都有可能在某一個歧路轉錯彎的。
「該有的樣子」錯在哪裡呢?以女性的立場回答這個問題,它的謬誤在於,「該有的樣子」,千百年來始終是男性決定的。這方面的論述汗牛充棟,並且有豐厚深沉的推演。而它非但是男性決定的,同時是以我們已經確認「自始對女性不友善的世界」作為前提去決定的。這一個附加的前提,能夠解釋何以會有女性積極地要求其他女性服膺男性所決定,「女生該有的樣子」。在「由男性決定」的架構被翻轉之前,女性互相規勸,表現為男性所決定該有的樣子,是被壓迫者出於無奈的求生術。
但接下來就可能轉錯彎了。要是不具備該有的樣子,會怎麼樣呢?根據我們演練到目前的女性求生術,不具備該有的樣子,只是「不懂得保護自己」。而這正好是舉世習慣性地轉錯彎的歧路。「女性該有的樣子」雖然是錯誤的前提,當它根深柢固,全面性地成為對女性的期待,不具備那該有樣子的女性,就不再只是不懂自保,而會引起所有(自願或非自願)具備該有樣子的女性對他們的敵意,甚至攻擊。
被壓迫得太久,竟爾忘記服膺被規定的「該有的樣子」,只是求生術;一旦有人挑戰「該有的樣子」,反而跟著給予規定的人一起敵視挑戰錯誤前提的人。(怎麼跟台灣獨立運動的被污名那麼像?)
世界對女性是不友善的。不友善的前提,不友善底加給女性「該有的樣子」的枷鎖。質疑「該有的樣子」到底該不該的人,或不具備「該有的樣子」的人,遭到不友善的敵視。這是一個「厭女」(misogynistic)的理路。
最後就是惡劣的結論。不具備(前提錯誤的)「該有的樣子」,那就不是(前提錯誤的)良家婦女,那就是「妓女」。天下共擊之。
從簡單的邏輯來說,「該有的樣子」具有高度的特定性,「該有的樣子」顯然只有一種。那麼「不是該有的樣子」,自然應該是百百種。不具備該有的樣子,可以是魔形女、風暴女、鳳凰女(你知道《X戰警》的原始發想就是在影射被壓迫的性少數嗎?),或者神力女超人。為什麼不是該有的樣子,就只能是「妓女」呢?這又是一個轉錯彎的歧路。
而那轉錯彎的模式,歷史上已有前例。1987年,台灣解嚴以後,首見的大規模社會運動,就是「彩虹專案」、救援雛妓運動。社會運動團體之倡議,《人間雜誌》專題報導,讓台灣社會正視少女被賣為雛妓,在一個經濟獲利掛帥的社會中,是如何的慘酷。救援雛妓運動之初,視「妓女」為社會不公義的表現;女性之從事性工作,或出於被迫。或出於社會資源分配失衡,導致部份女性被剝奪以身體和性獲利以外的工作能力。扼要地說,「妓女」這個身份,若有價值批判,批判的是社會失能。
然而,救援雛妓運動發展至90年代中,更廣泛的社會關注,致使運動的路線產生變異;根除性工作(或設法眼不見為淨),不再著眼於導正資源分配不公,而在導正社會風氣、維持社會穩定、「捍衛家庭價值」(和「萌萌」八十七分像)。在這樣的路線下,「妓女」之存在,批判的對象,竟爾成為性工作者。「破壞家庭」、「淫亂」、「拜金」⋯⋯,種種污名,取代了社會的自我批判。終於導致1990年代中期後,台北市的廢公娼爭議,以及其後性工作者抗爭、性別工作陣營的激辯,直至今天。
「妓女」永遠是血淚的。《新約聖經》中著名的關於妓女的故事中,耶穌所說:「你們當中沒有罪的,就拿石頭砸向妓女,」實際上也是一個針對世界在性別問題轉錯彎的提醒。「妓女」的罪,罪在誰身上呢?世界可以反思自己是否逼良為娼,或者,世界可以萬方有罪,罪在「妓女」。於是,當「妓女」可以拿來罵人,最根本的意義,就是世界不認為自己有罪;甚至,社會不察覺自己對女性極不友善。
到了什麼地步呢?到了污名女性的血淚,再以髒了的女性血淚辱罵女性的地步。甚至,到了一個地步,抹殺一切的差異,抹殺各種各樣女性的樣子,只要不服膺「該有的樣子」的期待,就是破壞了整齊劃一,就是干擾了穩定常規。就應該被極大的偏見全部歸類為「嚮往當妓女」。
最後,回到出言不遜的知名男性作家臉書文的脈絡理路中,被批評為「嚮往當妓女」的女性,不過是積極地展現作為女性的性徵、吸引力,或女性美。不過是這樣而已,就有了被比擬為妓女的餘地。然而世界對積極地展現男性的性徵、吸引力,或男性美的人,並不會產生和「妓女」之罵名相當的敵意。
歸根究底,世界對女性(以及其他性少數)的不友善,就體現在這樣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中:積極展現、炫耀女性美,進而以之獲益的人,可以被辱罵作「妓女」;積極展現、炫耀男性美,進而以之獲益的人,我們會加以辱罵嗎?(誰會想罵經常被漂亮姊姊請吃飯的丁海寅呢⋯⋯?)
罵他健身教練?有人用「健身教練」罵人嗎?健身教練必須涉嫌殺害、分屍女友才變得可議。而妓女⋯⋯,「妓女」,和殺人的妓女,一樣可議,一樣壞,一樣墮落。
一定有哪裡怪怪的!是的,我們從察覺到自己有哪裡怪怪的開始。
按:
括號了那麼多「女生該有的樣子」,究竟該有的樣子是什麼呢?我才不去說。免得有人以為真的有一個該有的樣子。該有的樣子,如文中所說,是錯誤的,是沒有的。
刻意隱去知名男性作家名姓。我們在檢討,必須檢討的,是我們怪怪的世界,我們怪怪的自己。而不是任何一個個人。
作者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博士班畢業。與《星際大戰》(StarWars)同年。成人才發現支持台灣獨立不會變成絕地武士、思想復仇者。(謎之音:你不要再影射流行文化。)異性戀男性,佔盡一切便宜,雖然待業中。研究旨趣包含性別理論、台語文,及不必壓迫性少數的基督新教神學。為人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