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何明修

社會運動紀錄片是苦悶社會的象徵:評陳梓桓的《亂世備忘》


圖說:關於香港雨傘運動的紀錄片,我個人則是偏好陳梓桓的《亂世備忘》。圖片來源:《亂世備忘》官方臉書。

三年多前的香港雨傘運動至今已經產出許多部的記錄片作品。陳耀成的《撐傘》用流利的報導新聞格式,介紹了這場大規模抗爭的始末。Netflix自製的《黃之鋒:熱血青年vs.超級強權》(Joshua: Teenager vs. Superpower)應該是國際上能見度最高的作品。很可能是為迎合西方觀眾的需要,故事情節是聚焦於黃之鋒個人身上,採用了高度英雄化的敘事脚本。

林子穎的《地厚天高》呈現了梁天琦在雨傘運動後一系列驚奇人生旅程。從魚蛋革命、新東補選、被取消選舉資格、幫梁頌恒助選、美國進修等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梁天琦是一位真誠坦率的香港年輕人,他相信自己講出來的理念,願意坦誠分享自己陷於情緒低潮的不堪處境,也能彈吉他唱歌,更能夠在群眾場合清楚地闡述自己的理念。

這些紀錄片各有所長,分別捕捉與紀錄這場規模空前的運動之多元面向,因此很難採用同一套標準來評量。就如同雨傘運動到底是成功,亦或是失敗,很難一時間蓋棺論定。我個人則是偏好陳梓桓的《亂世備忘》,與上述幾部作品不同,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一群不為人知的運動者參與者,包括大學生、中學生與年輕基層工人。只有幾個片段中,導演將黃之鋒與其他學生領袖帶入鏡頭,但都是放入遠景,而不是特寫。很顯然這是比較符合一般參與者觀看的角度,畢竟只有少數的核心人士有機會近距離貼近這些名人。

《亂世備忘》從一開始的抗議9月28日警方釋放催淚彈,就與這一群主角認識,並且一路紀錄了他們長期間的參與和情緒起伏。從起頭的緊張與興奮到後來的挫敗與憤怒,原先他們還試圖向警察良心喊話,相信可以感化這些穿制服政權鎮壓工具;但是到後來,他們積極投身各種「以武制暴」的勇武抗爭行動。當運動陷入長期對峙的僵局,台面上的領導者提出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基層參與者也不是完全被動順從由上而下的指示,而缺乏主體能動性。

事實上,正是由於他們就是長期駐守佔領區,可以深入掌握運動新的動態,能立即察覺抗爭現場的即時需求。因此,《亂世備忘》所跟拍的參與者隨著時勢演進,不斷地臨機應變,調整他們的參與方式。他們一開始是在旺角管理物資站,為了與特定政治團體保持距離,他們選定了一個有空間區隔的位置。為了避免黑道的暴力威脅,到了運動中期,他們轉進金鐘佔領區,參與了「遮打自習室」的興建工程,並且提供英語義教服務。

絕大部分的雨傘運動參與者是所謂的「素人」,他們以往的運動參與通常只侷限於高度例行化的每年六四集會、七一遊行,其參與的密度與時間完全無法與雨傘運動相提併論。《亂世備忘》很細膩地描述這些素人參與者的心理狀態,在一些勇武抗爭的事件,例如佔領龍和道與旺角的「購物革命」,他們已經戴上頭盔與其他護具準備升級抗爭,但是卻又不敢衝到最前線,真接面對鎮暴警察。

這種「想要衝、但是又不趕」的矛盾心態,而且還不斷打量局勢,決定自己是否要跟進跟風,恐怕是大多數運動參與者的真實狀態。畢竟沒有人是天生的勇武派,在飽受警方與黑道的暴力攻擊之後,還能真心相信和平理性的非暴力原則也可能只是少數。

據調查,約有120萬香港人前前後後曾經參與過雨傘運動,等於是一場跨階級的全民運動。《亂世備忘》的主角有帶著書本的港大學生與染頭髮的基層工人,因此也觀察到一些有趣的階級文化之差異。菁英大學生能夠有條理說明何謂批判思考,鼓勵他們所教的中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主流觀點。他們能有條理地闡述特首真普選的理據,逐點逐條反駁香港建制派人士的言論。

相對於此,《亂世備忘》就比較少著墨於勞工參與者的想法與觀點,當大學生講述那些大道理時,他們似乎都沒有什麼回應。或許這是反映了一種文化資本的落差,體制內的教育帶來一種更普遍性、更抽象層次的思辯能力。一旦對話進入這種氛圍,工人階級自然就喪失了發言權,被排除在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看穿香港建制派的政治胡言亂語,以及那些光怪陸離的說詞,其實也不太需要太高深的學問。基層工人願意在工作負擔下,參與這場抗爭行動,很可能是立基於一種素樸的正義感,而這種仗義而為的勇氣恐怕是學校不會教,也不鼓勵的德性。

在一場台北的分享會中,導演陳梓桓提到自己是受《太陽,不遠》的啟發,而且在雨傘運動爆發後,長時期的影像紀錄工作也成了他個人認為有意義的參與方式。太陽花運動沒有生產出那麼多的影像作品,很可能是因為台灣沒有經歷傘後香港的苦悶情境,而出現了實際的變革。

兩年前上台的民進黨政府是乘著太陽花運動開啟的政治能量,儘管在同婚與一例一休議題上,民進黨喪失了青年世代的支持。然而,他們的失望是針對政治人物,而不是太陽花運動。相對於此,傘後香港的民主前景更顯暗淡,許多雨傘運動、魚蛋革命的參與者仍得面對刑事指控,以及下來的牢獄之災。

排解苦悶是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心理動機之一,然而閱讀好的作品也能帶來情感宣泄、心靈療癒的作用。期待有更多類似《亂世備忘》的精彩紀錄片,也更期待有更多受到「運動傷害」的香港人能從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作者為六年級前段班的中年大叔,目前育有一女一子。從小在繁華的西門町長大,看盡台北西區的沒落與重生,結果當教授的薪水在台北買不起房子。現在是靠研究與教學為生,任職於台大社會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