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下)我在出國之前,並沒有「台灣意識」,因受梁啓超、胡適和林語堂等中國學者之影響,我甚至在建中時代的日記寫道:「我想放棄學醫,而奉獻於中國的文藝復興。」顯然國民黨的制式教育相當成功,讓我給「新潮文庫」八本書的長序中,從未出現過「台灣」這個字眼,那時我一直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眼光看世界。1
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上)「新潮文庫」可以說是繼「文星叢刊」之後,影響台灣思潮與青年學子最深遠的一套書,例如台灣史專家李筱峰教授,在高中時代,本來是蔣介石的崇拜者,但因讀了二本「新潮文庫」的羅素著作,他的崇拜對象才由羅素取代了蔣介石;吳清友先生,也因為讀了「新潮文庫」二部史懷哲的著作,才由頑童變成愛書人,
每片新潮都流向知識的大海志文比遠景好的地方在於,每本書都有很好的導讀,以及作者照片、年譜與相關資料,用心製作,引領讀者入門。 說到入門,「新潮文庫」中我翻閱最多的不是很多人喜愛的小說或哲學,而是威爾.杜蘭《西洋哲學故事》、山室靜《聖經的故事》等引領入門的幾本書。至今我仍不時閱讀。 也有早已絕版,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