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竄紅的聲音社交App“Clubhouse”,這一個月以來,裡頭的「房間」已經有很多樣化的發展。從一開始Tesla創辦人Elon Musk全球級的「佈道大會」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心,從限定iPhone使用、加上圍繞著社交資本概念設計的邀請制,日前也傳出將開發Android版本…等等,這些是App本身的狀態;至於「房間」本身(以下我將改稱為「節目」),從一開始很多的「尬聊房」、意見領袖/名人/KOL/大大專屬的對談講座,發展到後來由YouTube頻道《反正我很閒》創意鬼才鍾佳播企劃、《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共同主持的〈既然 clubhouse已成為交友軟體,那我就讓它成為事實吧part5〉(下稱「台灣CH版雙層公寓」),近期確實有蠻多值得紀錄的觀察。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clubhouse的兩種情境想像:尬聊房與講座型態
在剛開始使用clubhouse 時,我直觀想像的是這兩種情境:
1、你走進一個party或一間酒吧,看到很多張桌子,各自聚集了幾個人,你走近一張桌子,默默開始聽大家在聊什麼,覺得有趣就留下來,覺得想插話就舉手(但就跟現場的機制一樣,如果你只是個路人,可能也很難立刻被「接納」),如果無趣就默默飄走(Leave quietly)。
2、你走進類似國際書展這種活動,同個空間會有超多(大頭)講座同時進行,你同樣是有興趣就駐足、等到QA時再舉手發問,或是在不同講座台下持續穿梭。
前述的第一種情境,若沒有任何設計和主持人,就是常見的「尬聊房」;至於第二種情境,則是常見的講座型態,稍微特別的則是公關行銷公司「社群丼」創辦人陳思傑,他已經嘗試多次「將clubhouse live講座錄製成podcast節目」,可說是在基本的規格中嘗試創新。
也有不少人急著將2020年在台灣竄紅的podcast和clubhouse互相比較,但我個人認為實在沒什麼好比的,兩者完全是不同的東西。最直接的差異,podcast 節目比較吃重「主講」的能力,clubhouse上則吃重「主持」的能力,至於其他具體的差異,可能要另外一篇完整的文章才能好好解釋。
在clubhouse上,講座型態的房間確實是比較接近一般型態的podcast節目;但 clubhouse的app設計中,本身就帶有「主持人(moderator)可以點人上台說話、把人趕下台」的功能,這是跟podcast節目完全不同的設計、概念與氛圍。
在講到重點節目「台灣CH版雙層公寓」之前,類似的概念在幾週前就已經被實踐。從「台灣clubhouse推廣大使」a.k.a.網紅視網膜經紀人韓璟的臉書上,可發現許多「素人競技、KOL評審,KOL偶爾下海參賽」的節目,例如模仿台北市長柯文哲、各國法術交流、模仿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或是這個我沒參與到以至於猜不透內容的節目。
前陣子還有吉娃娃等圖文作家,合開的無釐頭競賽房,吸引了許多明星(例如五月天阿信、炎亞綸、鹿希派)以沒有包袱的態度上台競技。除了房間人數爆滿,還創造了「啊是是是」、「我不給過」、「XX老師你怎麼看」等CH圈的新興流行語。
競技的「項目」是一回事,但這樣的節目型態則有幾個很符合clubhose功能與生態的優點。第一,「每一段」的內容很短,能讓剛進來的人立刻catch up「現在在幹嘛」;第二,讓clubhouse的互動性充分發揮,舞台並非KOL專屬;第三,這類的節目終於能讓主持人發揮更多價值,也讓人看見「主持功力」的重要性;第四,從現實的節目流量角度看,仍保留了KOL發揮的空間。
台灣CH版雙層公寓
解釋完概念,最後就要提到由鍾佳播企劃的「台灣CH版雙層公寓」。節目的part5(實際上只是第二集,至於原因請去問鍾佳播)在 2/25(四)晚間,由鍾佳播、李毅誠、韓璟與 YouTuber劉芒共同主持,擔綱「評審委員會」。節目的遊戲規則如下:
由台下觀眾「舉手」報名參賽,
主持人選擇一男一女/兩男/兩女參賽者上台,
參賽者先各自進行 20 秒的自我介紹,
參賽者在幾千人的眾目睽睽之下聊天2分鐘(大庭廣眾版的 Tinder),
由評審委員會針對剛結束的聊天內容進行講評(我稱之為「台灣CH版雙層公寓」的理由)。
節目結束前,李毅誠表示,「我沒想過『尷尬』可以這麼好笑」,這是由素人上場才可能「做出」的節目效果。在節目中,這些KOL實際表現的時間較少、較破碎,但這代表他們需要更精準的掌握表演,例如劉芒在每一組參賽者聊天結束結束,做出精準且「溫柔如菩薩般」的講評。這樣的節目設計,保留了素人互動的空間、主持人發揮控場能力的機會、與KOL的功能(表演能力、流量等等)。雖然在概念上和前陣子出現的其他「競技」類型節目頗接近,但當競技的技能變成「聊天交友」、主持人對參賽者的幽默吐槽、令人一秒想起之前在Netflix上紅遍全球(但因故停播)的《雙層公寓》,就覺得clubhouse稱不上是「退燒」呀!
作者為政治路上的獨派青年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