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王宏恩

雙方互罷,從數學上對誰有利?

在上週王浩宇的罷免案中,筆者曾經算出,罷免王浩宇的得票分布,基本上跟國民黨在去年初的政黨票分布高度相關,光是國民黨的政黨票在回歸模型中就解釋80%的選票分布。換言之,這次罷免雖然有其他小黨結盟參與,但主要基底還是國民黨的動員。


在現有罷免法規下,只要可以湊到25%的選民出來投罷免,就可以罷免成功。已經有不少人提到這種罷免制度對於我國的縣市議員選舉是非常奇怪的。我國縣市議員選舉是複數選區單計不可轉移投票制,也就是一個選區同時須要選出好幾名議員,但是選民只有一票,只能投給一個候選人。


這種制度優點就是不用太多票就能當選,而且不必滿足多數溫和選民,只要讓選區內特定一部分選民覺得自己是最佳選擇,就算其他人都很討厭,還是可以靠死忠票當選。優點是可能更能代表不同的選民,但缺點就是容易讓極端分子當選。優點跟缺點可說是一體兩面。


但今天加入這個罷免制度,而且已經實證過是以政黨為基底動員到罷免成功後,我們就可以來計算一下,假如兩大黨把這制度發揮到極致,會對台灣地方議會發生什麼事?


於是,我下載了2018年台灣全部縣市議員一共159個區域選區的資料。在原本這159個選區中,台灣民眾一共要選出843位縣市議員。而2018年的結果顯示,其中國民黨共當選358位(42%),民進黨238位(28%),剩下30%是無黨跟小黨。乍看之下,兩黨都沒有過半。


然而,假如今天兩大黨把罷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也就是選區內有湊到超過25%的同黨派選民的話,就立即發動罷免,把敵對政黨跟小黨全部都罷光光。


在這159個選區之中,國民黨在其中85個選區有超過25%的選民支持自己,佔了全體選區的53%,而民進黨則僅有33個選區,佔全體21%。


假如進一步細分,在這159個選區之中,兩黨都沒有超過25%的共55個,僅國民黨超過25%的共71個,僅民進黨超過25%的共19個,兩大黨都超過25%的共14個。


以這次桃園市第7選區來說,國民黨市議員候選人在2018年拿到25.7%的選民支持,民進黨市議員候選人僅拿到14.5%,所以桃園第7選區就是上面提到71個的其中一個。


假如把這159個選區依照兩大黨得票作圖,結果如下。其中右下角藍色底區域為僅國民黨超過25%(71個),而左上角綠色底區域為僅民進黨超過25%(19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假如兩大黨真的在每個選區超過25%就把對手全部罷免掉(或者因為預期會被罷免,對手就在選前就先放棄,讓該黨全勝),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假設在國民黨、民進黨都超過25%的選區,雙方都會彼此克制,其他地方則是全罷。從上圖來看,藍色區域全部席次都歸國民黨、綠色區域全部席次都歸民進黨。


在這種假設與罷免動員之下,2018年的843個縣市議員席次,國民黨的席次會從358大幅成長到524席,從全體42%躍升到62%。而民進黨會從238提高到286席,從全體28%略升到34%。最後無黨跟小黨加起來僅剩下33席,佔從全體30%縮水到剩下4%。縣市議會從此變成國民黨佔六成的天下,民進黨僅守南部。


另外需特別注意的是,在我們資料裡面159個選區中55個兩大黨都沒有超過25%的選區,大多不是都市選區,而主要分布在金門、雲林、澎湖、苗栗、與新竹。除了新竹之外,這些選區大多在地宗親力量更大,而非完全靠黨籍競選,因此這些選區就算沒有兩大黨超過25%,也不代表小黨或者新興政黨有比較高的當選區會。


因此,從上述數學計算來看,這個罷免門檻調低後假如被強烈落實,在現階段選民分布不變的情況下,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國民黨在縣市議會獨霸,本來複數選區可能讓小黨練兵成長的機會就歸零了。


當然,一個國家要有多少政黨就是另一回事了,兩黨結構看似穩定但也可能同時一起脫離民意,最後導致極端民粹候選人出現。而有太多政黨可能充分代表各族群,但同時也可能結盟困難導致新政府難產,這些都是政治科學裡的老議題了。


但光就台灣現階段來說,台灣政黨的主要第一維度是兩岸關係,而這主要也是因為中國不放棄攻打台灣而導致的,大多數民眾也是被迫關心這些外交議題。在這種情況下,原本複數選區的設計,讓一些小黨跟新人有機會出線,偶爾代表第二維度對於環保、社會議題、經濟議題的選民也是一種民意出口(當然,企圖破壞民主不算第二維度),但這種民意出口假如因為罷免而被大黨輾壓,就更只能走向體制外了。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Tag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