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虔豪

台灣有中天換照風波…南韓有MBN被停播半年


南韓的有線綜合頻道MBN,因遭揭發虛假會計問題,遭到主管傳媒事務的放送通信委員會(KCC)處分停播半年。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中天新聞台換照風波,連續幾週在台灣延燒;而相同時間點,南韓媒體界也出現史無前例的重大事件─屬於有線電視區塊的綜合頻道─每日放送(MBN電視台),因爆發會計造假風波,遭傳媒主管機構─放送通信委員會(KCC)祭出停播半年的處分。

整起事件得從南韓電視界的生態轉變開始談起。至2011年以前,南韓一直處於

三大無線電視台(KBS、MBC、SBS)壟斷的局面,外加作為教育電視台的EBS,成為主要頻道。有線區塊,除新聞台YTN和財經新聞台MBN外,還有100多個頻道,但多為「老三台」跨足經營,或直接採購老三台與海外節目播送。

直到2009年,保守派掌控優勢的南韓國會,強行通過《放送法》(即廣電法),開放報社能在有線區塊,經營電視台,但須盡社會義務、而且得呈現多元內容,成為涵蓋各類型節目的「綜合編成頻道」(簡稱「綜編」,韓文的「編成」,代表節目編排決策)。當時條件設定為,綜編業者的資本額,須達3千億韓元(當時折合約新台幣78.9億元)。

如此條件設定下,只有市占率高、資本較為雄厚的保守派大報能進場。隨後,《朝鮮日報》即成立TV朝鮮、《東亞日報》成立A頻道、《中央日報》成立JTBC,而由《每日經濟新聞》持有的MBN,也決定從原本的財經新聞台,轉型加入綜編頻道行列。4家電視台紛紛通過審查,並於2011年底上架。

問題在於,MBN在去年遭揭發,轉型為綜編前提出的資金計畫書,設定資本額為3950億韓元(當時折合約新台幣103.9億元),但實際上卻因部分企業放棄出資,導致短缺556億韓元(當時折合約新台幣14.6億元),結果經營層動員旗下16名員工,向銀行貸款缺額數字,並在會計上登記為出資股東。

員工入股本身並非大問題,但在會計上,組織成員取得自家公司股份,無法被認定為有效資產變動,財務紀錄中也得明確標註,但MBN在開台後6年間的會計資料,不僅隱藏這此事實,還將這筆556億韓元,偽裝成短期金融工具項目,企圖掩人耳目。

最後,包括每日媒體集團副會長與MBN社長在內的高層,皆被以違反《資本市場法》為由,判刑1.5到2年(但獲緩刑)。

而南韓《放送法》也規定,若以謊言或不正當方法取得頻道播送資格,可縮短電視執照審查間隔,最重還可做出有限或無限期停播的處分。

以此為根據,KCC也開始討論如何處置MBN,旗下委員們為此展開一番論戰。目前,KCC由青瓦台推薦1人、執政黨與在野黨各推薦2人,總共5人組成。

青瓦台推薦的委員認為,MBN會計造假並欺瞞國民,事涉重大,原該為國民的知情權而揭弊的媒體,竟肇下非法行為,等同否認自身存在,應當關台。

在野黨(保守派)推薦的委員則主張,MBN雖有非法行為,但近年有嘗試擴大事業規模,也捐最多錢當作國家廣電發展基金,若直接撤照,會有行政權濫用之疑慮,而且不應因經營層的錯誤行為,讓旗下職員蒙受飯碗不保的損害。

而執政黨(進步派)推薦的委員,原先立場也和青瓦台推薦的委員接近,認為應取消執照,但在聽取員工意見,同時也接到外包製作公司人員遞交的請願書,為考量這些人員的工作權益,不讓電視市場出現混亂,應採取「有限期停播」折衷方式。最後該方案以青瓦台+執政黨推薦委員的3票贊成,過半通過。

MBN如臨大敵,雖非立刻撤照,但原本每檔節目編播,都得長期經營,如今現有與未來規劃將全部腰斬,勢必影響閱聽眾和廣告主權益;就算復播,也很難立刻回復正常,而這段期間,電視從業員如何安排職務、生計該如何是好,也是險峻問題。因此停播6個月,對許多人而言,是等同宣判死刑的重罰。

但有限期停播的處分,並未立刻「一刀斬斷」,也引來另一端對KCC的批判聲浪,質疑這是刻意對MBN「放水」。

一來是MBN若聲請假處分或提出抗告,將可延緩停播時日,受限於冗長的訴訟或救濟程序,能讓MBN以拖待變,最長可耗上3年;二來是KCC只規範到電視上的停播,若停播期間,MBN轉換至網路平台播出,如此恰當與否,到時議論與裁量,又可能讓問題焦點被模糊掉,也失去原本處分的初衷。

目前,KCC考量電視從業員生計問題,給予MBN6個月緩衝期,故預計MBN將從明年5月左右起停播,MBN則表示目前正在研擬應對方案。

而包括MBN在內的南韓四大有線綜編頻道,執照都將於12月到期,所以MBN屆時又將面臨一次執照核發的審查。不實會計的「黑紀錄」,會不會讓已被裁決停播的MBN,又一次墮入「被關台」的深淵,仍有待關注。

不只MBN,被譽為「韓版福斯新聞網」的TV朝鮮,也因新聞與談話節目出現報導不實或偏頗,遭KCC祭出6回制裁措施。由於KCC先前訂出的換照條件是「每年法定制裁措施須低於5件」,因此TV朝鮮現在也處於危機中。年底的南韓,勢必又將掀起一陣陣「換照」風波。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