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李登輝前總統就任時,我才剛出生。而當兩千年第一次政權輪替,我也才剛國小畢業。雖然趕上了前幾屆拿到「認識台灣」系列的教材,但也還是念了一整年的三民主義。在這個專欄,我想我最能紀念李登輝前總統的方式,就是用一系列的數字來回顧李前總統的貢獻。
首先講到認識台灣系列,這個教育改革到底影響有多深遠?這個問題在當下並無法回答,因為念了認識台灣的學生還沒有投票權,就算過幾年後有投票權也只佔全體選民的一小部分。在1999年換教材後至今二十年,終於接觸過教改的選民夠多,可以用民調好好測量了。根據Huang(2019)使用1996年至2016年的民調資料,並使用統計模型的方式控制社經背景、世代差異、群夥效應之後,結果顯示了1999年的教改對接觸到新教材的下一代選民在統獨態度上有非常顯著的改變。
在這份資料中,平均把每四年視為一個世代,而平均每一個新世代,對獨立的傾向會增加0.045(原本問卷對獨立、統一的偏好一共有11個單位)。然而,1999年的教改,導致後面世代的獨立傾向一次跳躍增加了0.45,等於是十個世代自然變動的影響力。光就這點來看,韓粉社團們至今仍在哀嘆的教改真是威力無窮。
而假如我們回到李登輝執政時期的民意調查,1995年《聯合報》的報導指出,李登輝的執政滿意度高達82%,在政黨輪替之後的三位總統,再也沒有這樣的數字了。報導中也曾經提及,李登輝的滿意度曾經因為一開始讓軍人組閣而急遽下滑12%,但後來又回升。從後見之明的我們來看,這是讓軍人釋權的精彩策略。但在當下,顯然許多民眾的質疑造成滿意度大降,而李登輝必須承受住這一點。
這也跟蔡英文目前的狀況接近,因為疫情而有較高的滿意度,但滿意度應該要拿來怎麼用?蔡英文怎麼花費這滿意度,決定了她日後的高度。
當然,會有一些人質疑這個數據,可能只是在未政黨輪替之前人們不敢講真話。但假如我們比較同期的其他民調,可以發現1995年台灣民眾已經不怕在民調上質疑政府了。舉例來說,1995年的政大學術民調顯示,有67%民眾覺得政府常常浪費人民稅金、有70%民眾覺得官員有貪汙、有55%民眾不認為政府做什麼都是對的。這些民調結果,顯示了當時台灣民眾已經開始享受台灣的言論自由、代表李登輝沒有就這點打壓台灣民眾;這也同時顯示李登輝當時的高支持度,以及仍願意放下權力、政黨輪替的胸襟。
另外,也不得不提及這段時期台灣民眾的認同變化。根據吳乃德追蹤1992至2000年的同一批選民,發現整體來說,沒戰爭就願意獨立的台灣民眾,從1992年至2000年之間從38%變成66%,使得和平獨立成為台灣民眾三分之二都支持的選項之一,這也是發生在李登輝執政期間內的事。
這段期間內台灣民族主義的民眾大增(9%至17%)、中國民族主義者大降(38%至14%)、但同時實用主義者也大增(也就是沒有戰爭就台獨、但是兩岸經貿差距不大還可以統一 ,25%至40%,這群人在後來已經慢慢下降至今只剩一成了)。吳乃德也進一步指出,雖然整體趨勢是朝台灣民族主義者發展,但是假如細看定群資料,可以發現各群體之間來回變動得非常快,並沒有穩固的一個信仰在,這也顯示當時人們思想解放後重新定位自身的努力與時空背景。
最後,在講到軍人干政與政變,這個可能已經是當下台灣人難以想像會發生的情景,但對於三十年前來說並不難想像。在2005年,已經政黨輪替五年後、陳水扁已經順利連任後,杜克大學委託政治大學進行的國家安全民調之中,有詢問台灣民眾「如果台灣宣佈獨立,請問您覺得軍人有沒有可能政變?」,在這一題中,有32%的台灣選民覺得可能或很難說、有22%的人回答不知道、而只有45%、不到一半的台灣選民覺得不可能。
在三軍總司令在2000年宣誓效忠政黨輪替的陳水扁總統開始,台灣軍隊如何讓文人共管、如何從威權時代的效忠領袖轉變為民主時代的效忠國家,就是一個重大的研究問題。而李登輝就在這險象環生的環境下奠定了軍隊國家化的基礎。
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