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妻女陷入連串投資與學歷爭議的南韓法務部長曹國,10月14日以全國直播的方式,召開檢方改革方案的第2次說明會後,閃電請辭。讓社會輿論與朝野陣營糾結於適任與否而陷入對立的「曹國政局」,在上台第35天後,劃下句點。
首爾市內先後出現多次「挺曹」與「反曹」的示威集會,人數皆達數萬(儘管兩造都宣稱「突破百萬」,有流於誇大之虞)。雙方相互叫陣比拚規模,火藥味十足。
挺曹遊行。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挺曹」者認為,檢方趁曹國出門工作後,前往住家執行扣押搜索。但過往政界或財界出現不法疑惑,都沒見到辦案如此積極,這回規模已誇張到不符比例原則,明顯帶有政治追殺意圖。「反曹」者則認為,妻女爭議都在搜查中。法務部長若不盡到利益迴避原則下台,難以確保調查不受政府權力影響。
儘管輿論陷入對立,文在寅總統支持率,仍持續下探低點。先前專欄曾提到,執政的進步派共同民主黨,與在野的保守派自由韓國黨,支持率持續逼近,眼看將進入交叉。曹國應已意識到,繼續下去對文總統負擔沉重。隨著明年4月國會選舉倒數半年,這也會對執政黨帶來負面影響,因而決定求去。
但下台前最後兩週,曹國完成幾項重要的檢調改革。首先是將檢調旗下的「特別搜查部」(特搜部)改名為「反腐敗搜查部」,並大幅縮編現有據點數目與組織規模。將原本由高等檢察長指定搜查,擴大為讓部門旗下檢察官能直接主動調查公務員與企業的不法行為,所有偵查進度再隨時向檢察長報告。
過往特搜部是為主動發掘案件而設,但因權限與組織龐大,又不受監督,時常發生濫權搜查,或「辦小案找碴卻不辦大案」、只針對特定人士行使報復性質辦案的問題。
這回特搜部的易名與組織更動,除力圖消弭過往「特搜部」帶來過分的特權與「高於其他部門一等」的刻板印象。削減高等檢察長單一力量的主導地位,強化檢察官搜查的積極性的同時,也能防止兩者「失控搜查」,使得檢調內部權力能平衡並互相牽制。
此外,改革案還新提出擴大法務部對檢調組織的監察權方案,要求檢察廳在發現包括檢察官在內等旗下公務員出現不法行為時,得即刻通報法務部長。讓法務部能予以介入,避免檢調相互包庇、影響搜查公正,同時讓檢調能真正受到來自組織外部的監督。
改革案中還取消深夜問訊,並限制一回審訊時間最多8小時,同時禁止檢方私下向媒體披露搜查進展,希望能建立起檢調運作「立基於人權」的形象。
而無獨有偶,在法務部宣布改革案前,檢方也做出重大宣布,取消公開傳喚關係人問訊,往後不再公開傳喚時程。確保「無罪推定」原則,不讓到案說明的嫌疑人或證人,被輿論立刻貼上「罪犯」標籤,也減少檢方為找碴特定人士,使其公眾形象毀損的動機。
這堪稱50多年來,檢調的最大變革。曹國刻意等到自己主導的檢調改革方案,都宣布完畢,並確定將上呈國務會議、交由總理簽字實行後,才宣布請辭。雖未完成最基本的兩年任期,也算完成重要使命。
曹國已正式請辭法務部長。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曹國妻女爭議引發極負面的社會觀感,甚至拖累到文在寅政府與執政黨聲望。外人鮮少觀察到的是,曹國妻女的案件,還有曹國與檢調的微妙衝突關係,正好成為這波檢調改革順利推動的助力。
曹國適任長官與否,南韓社會看法對立,但對其向來主張的「檢調改革」,過半數民意皆表贊同。改革的核心,是削減檢方權力並加入監督制衡的元素,這必然引發檢調內部一定程度反彈(特別是軍事獨裁時期就任的檢察官勢力)。而檢調又正在搜查曹國妻女,一舉一動都容易被冠上「政治報復」。
檢方先前大規模兵分多路搜查,甚至前往扣押搜索。站在確保證物使案情能順利釐清的立場,雖可理解。但對比檢方過往面對財閥貪腐、公務員性侵等疑惑,都未如此快速與大動作搜查的情況下,已引發「搜查標準不一」的批評。
在此時間點,若檢調自己對「改革」都無任何回應,甚至表達反對的話,只會激起民意同情曹國,並對檢調產生更大敵意與反彈。到時若導致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取得有力局面,在明年國會選舉過半,執政黨將可以單獨透過修法,來限縮檢調權力。
意識到此點,檢調先拋出「取消公開傳喚」來向輿論表現誠意。而曹國更趁勢連續兩週頒布改革案,也都未遭到太大阻撓,最後成功上路。
換句話說,若妻女未爆發連串投資與升學疑惑,讓檢方展開搜查與起訴。曹國雖可繼續穩坐法務部長之位,但推動與說服檢方改革的互動過程中,必會碰到比現在更大的阻礙。妻女的案件引發不良觀感、讓曹國最終迫於壓力下台,卻在無形之中,成為曹國推動改革的作用力。
只是,面對女兒的升學爭議,檢方目前朝向認定,曹國妻子、東洋大學教授教授鄭景心,涉嫌偽造自家大學的獎狀,供女兒當作升學備審資料。而妻子投資由曹國堂弟所實際管控的幽靈公司私募基金,也有違反資本市場法不實財產申報與隱匿犯罪收益等問題。目前看來,妻子鄭景心教授,難以脫身。
檢方目前已向法院申請對鄭景心教授的拘票。曹國退下法務部長之位,但妻子接下來會不會被羈押,將是「後曹國時代」牽動民心與政治版圖的重要變數。
作者為定居首爾的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長年採訪與評論南北韓時事,希望注入具有台灣觀點和現場觀察的韓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