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倫一國與歐陸一國。這話或許誇張,但也有幾分道理。
五百年前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自行任命英國的最高主教,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正式與羅馬教廷決裂,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陸,獨特的宗教與政治文化,幾乎比歐陸國族主義的興起早了三百年。
新任英國首相的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是脫歐的代表人物。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二戰後冷戰緊接而至,共黨政權迅速擴張。歐陸國家鑒於戰爭的可怕,由義大利、比利時、法國、荷蘭、盧森堡、當時的西德,六個民主國家發起,組織《歐洲經濟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又稱《歐洲共同市場》(European Common Market)。以自由經濟與世界和平為宗旨,致力於各項的經濟互助與關貿協定。
基於經貿的誘因,英國曾於1961與1967兩度申請加入,但被法國總統戴高樂否決。戴高樂不但認為英國的經濟體質迥異於歐陸國家,更認為英國骨子裡對泛歐洲主義有強烈的敵意,放英國進來等於引狼入室。英國人無可奈何,只好等到戴高樂下台,才由保守黨首相愛德華.奚斯(Edward Heath)重啟談判,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共同市場。
然而這段英歐婚姻一開始並不快樂,英國於1975年舉辦第一次公投,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歐洲共同市場。當時執政的工黨內部多主張退出,但無法在全民公投中說服英國人脫歐,公投結果以67%的票數決定留歐。
冷戰結束後,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以歐洲共同市場為基礎,於1993年正式誕生,會員國擴充到28國,納入許多東歐與巴爾幹國家。成員加倍,讓各國經濟發展的差距加大,出現大量經濟移民,伴隨的社會問題迅速惡化。加上統一的德國讓英國的角色居於次要,英國與歐盟的緊張關係再度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當初由保守黨以經濟發展為由,將英國帶入歐洲共同市場,而屬自由派的工黨則以衝擊本土勞工為由反對。40年後,反而是保守黨主張脫歐再造英國,而自由派則因眷戀歐盟的進步法規而主張留歐。然而隨著政客巧妙的政治算計,脫歐派與留歐派政黨的界線並不明顯,反而成為保守黨內部權力鬥爭的工具,導致保守黨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允諾2016年舉辦脫歐公投。
卡麥隆本身為留歐派代表,脫歐派則由同為保守黨的倫敦市長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領軍。結果以51.9% 對48.1%通過脫歐。差距不大,許多人對這個結果感到意外,認為是操弄民粹的不良示範。
卡麥隆因為無法說服人民留歐而引咎辭職,但脫歐主將強森卻因政治搭檔的背叛與首相寶座擦身而過,執行公投結果的任務落在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身上。
就如結婚容易離婚難一樣,脫歐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40多年的堆疊,歐盟成千上萬的法規與協定不能一夕消失而無替代的協議。英國媒體無日不討論這件脫歐大事,是英國自戰後以來最大與最分裂的政治議題,甚至還發明新字Brexit(British exit),成為搜尋的熱門關鍵字。
與卡麥隆一樣,梅伊也是出身保守黨的留歐派,在執行脫歐任務上瞻前顧後,小心翼翼擬定方案,以尋求國會共識。但梅伊卻出乎意料挑選特立獨行的強森為外交大臣,或許是希望主張脫歐的強森能依其主張,著手佈署脫歐後英國與歐盟各國的外交關係。
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任命,歐盟一官員譏此任用就如任命吸血鬼為衛生部長一樣。強森在倫敦市長任內精力十足,但當外交大臣則一事無成。梅伊對其綁手綁腳固然是原因,但面對如此複雜的脫歐談判,光一張嘴的民粹主義者力有未逮恐怕才是主因。當梅伊對歐盟提出妥協方案,強森辭去職務,認為脫歐的夢想已死。
的確,梅伊的脫歐計畫三年來一無進展,歐盟的期限一延再延。國會在今年三月底第三度拒絕梅伊的脫歐方案。梅伊承認她已無力執行脫歐,於今年五月提出辭呈,以換得歐盟再一度將脫歐期限延至今年十月底,歐盟揚言這將是最後一次延期。
也就是說,英國必須選出一位有超人能力的新首相,並在今年十月底前提出歐盟可接受的脫歐計畫,以保住英國在歐盟的利益,否則英國將被無條件踢出歐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強森立刻投入競選,捲土重來,爭奪保守黨黨魁的位子。競爭對手是另一個留歐派,繼強森之後梅伊的外交大臣傑瑞米.杭特(Jeremy Hunt)。杭特認為歐盟的最後通牒未必當真,他仍希望有時間能磨蹭出一個漂亮的脫歐方案。但人民顯然已失去耐心,而強森不管有沒有方案(deal or no-deal),清楚保證執行脫歐,這才是庶民期望的語言。以強森的行事風格,無方案的脫歐幾乎已是定局。
然而無方案脫歐(No-deal Brexit)真有那麼嚴重嗎?這的確將是對英國的一個重擊,得不償失,今年十月底很快會得到驗證。更明確的說,一旦無方案脫歐,歐盟的法規將不適用於英國,必須回到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重新定關稅協定,英國將喪失歐盟的關稅優惠,英國產品也需新的許可與認證才能進到歐盟國家。除了造成物價波動,製造業因此可能撤離英國到歐盟國家,以免去進出口的不方便。
英國可如其所願設立關口,篩檢移民,歐盟國家也可對英國人設下一樣的關卡。但如此一來,如何處理目前已在歐陸的130萬英國公民,與已在英國的370萬歐盟國家公民?此外,當歐盟的法律消失,英國法律能否迅速填補?英國固然省去給歐盟130億英鎊的年費,但也將損失歐盟每年給英國的30億農業補助。
另一個及棘手的問題是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國界。同在歐盟之內,這兩國無須國界,一旦脫歐,依據歐盟規定,為管制農產品與防疫,與非歐盟國家必須設立實體關防,而實體關防正是北愛與愛爾蘭極不欲見的。
以上後果只取大者,而強生用標準的民粹路數將問題簡化到可笑。正如五百年前亨利八世也不是對宗教改革特別有興趣,只是為了想休妻另娶新歡,羅馬教廷卻遲遲不准他離婚,一氣之下才決定自己的房事自己管;而強森對歐盟的厭倦,直接諷刺連保險套的尺寸也要符合歐盟規範,算是很成功煽起民粹反歐盟多管閒事的情緒,但也模糊了真正的問題。
然而歐盟之於英國真的只是繁文縟節,遲緩的恐龍機構嗎?當然不是,無方案脫歐也不是從此英國保險套愛做多大就做多大。
若說強森是脫歐的代言人並不為過,但強森是何許人也?國內的媒體報導不多,只以其倫敦市長的經歷、講話瘋瘋癲癲、吹牛不打草稿等,直接類比為柯文哲或韓國瑜。或許有幾分的相似,但他們在政壇崛起有截然不同的背景與機運,柯韓若以強生自我想像問鼎大位的可能,恐怕就如強生多年前被問到出任首相的可能,他說「這比在火星上找到貓王還不可能」。但也別忘了,強生真的當上英國首相了,誰說不可能真的不可能?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