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印度舉行五年一次的下議院大選,由於結果會決定這個地表最大民主國家的總理誰屬,外界對這個印度選舉的動向無不密切關注。
選前,幾乎所有民調都不看好印度人民黨及執政聯盟(NDA)的選情,認為雖然還不致丟失第一大黨的位置,但咸信席次必然會相當減縮,而人民黨在席次減少的狀況下,勢必要更倚賴與盟友形成過半數的執政聯盟。以莫迪上台後種種強勢作為,外界多認為一個需要靠盟友以維持執政的人民黨,很可能需要換掉總理作為取得其他政黨合作的代價,因此多對莫迪能否連任總理打上問號。
但孰料選舉結果是執政黨大勝,而且席次較五年前「狂勝」還多出21席(在543席中取得303席)。反對聯盟的國大黨席次雖然也有增加(從52席微幅上升到60席),但與盟友席次加總也才只有91席,無力挑戰執政黨。莫迪接連兩次選舉的狂勝,使得不少印度觀察家認為莫迪時代來臨,甚至使其有可能爭取第三個五年任期,而過去長期呼風喚雨的尼赫魯家族業已被認為大概要沒落了。
莫迪接連兩次選舉的狂勝,使得不少印度觀察家認為莫迪時代來臨,甚至使其有可能爭取第三個五年任期,而過去長期呼風喚雨的尼赫魯家族業已被認為大概要沒落了。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人民黨甩脫選前悲觀預測,成為此次最大贏家
印度人民黨(BJP)在選前多被認為陷入苦戰,有幾個跡象導致這個預測。
首先,是2017年底在莫迪老家的古吉拉特省選舉,人民黨竟只是驚險過半。其次,2018年五月在卡納塔克(Karnataka)省選舉結果,人民黨雖是最大黨,但國大黨卻能夠與地方政黨搞大聯合組閣,硬生生地擠下了人民黨。特別是在去年底(2018)12月包括拉賈斯坦省(Rajasthan)、恰蒂斯加爾省(Chattisgarh)、中央省(Madhya Pradesh)、特倫甘納省(Telangana)與米佐拉姆省(Mizoram)的五省地方選舉,印度人民黨也全部失利。
更糟糕的是,在今年初,草根國大黨(All India Trinamool Congress )也聯合其他21政黨結合成大印度聯盟,與國大黨的進步聯盟(UPA)一起挑戰人民黨的主導權。由於2018年五月卡納塔克(Karnataka)省反人民黨合作組閣的前例,使大家認為莫迪的號召力不再,因此非常嚴肅看待這個大印度聯盟。如果這個聯合各地方政黨的大印度聯盟可與國大黨領導的進步聯盟(UPA)合作,是有可能成功挑戰執政聯盟並帶來政黨輪替。而即便這兩者無法合作,但只要讓人民黨失去夠多席次使其需仰賴盟友來組閣時,還是可以透過這個過程把莫迪拉下。
此外,不少印度政治觀察家認為在莫迪主政下,印度教民族主義盛行,宗教衝突與私刑暴力所在多有,這也使得一向沉默的穆斯林,開始與其他宗教信仰者與反對勢力合作,希望牽制其認為已經失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加上2016年底的換鈔政策造成中下階層更大的負擔,以及莫迪治下的印度雖有亮麗經濟發展,但失業率也屢創新高,所以大家認為莫迪光環已失。
2014年人民黨搭莫迪光環獲勝,但在2019年初時大家卻說莫迪光環已失,莫迪不再是選舉的正面因素。
因此當選舉結果出爐,不僅人民黨一反之前所有的預測席次顯著增加,其執政聯盟其他政黨的總席次也增加。大家才發現莫迪才是此次人民黨勝選的關鍵。
有人說今年二月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ed)在喀什米爾對印度恐攻讓莫迪積極對巴基斯坦強力施壓,甚至直接派飛機進入巴基斯坦境內發動攻擊,展現出不懼外壓的強人形象,對莫迪勝選助益甚大。不管莫迪是否在此事件撿到槍,但莫迪的回應無疑使其強勢捍衛國家形象深植在一般民眾心中。由於恐攻也提醒印度人民現在的亂世處境,人們自是期待強有力的領導者。
莫迪作為正好符合這個期待,自是對其選情有不少加分。
莫迪不僅勝選,也同時成功把黨內對手邊緣化。普遍受黨外人士敬重的人民黨現任交通與道路部長Nitin Gadkari,原本被認為是選後可能取代莫迪的人。但選舉結束,不僅他對莫迪不再構成威脅,包括在選舉中與莫迪合作的強硬派左右手,例如黨主席Amit Shan,以及選贏國大黨主席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的Smriti Irani(前紡織部長,也是前演員)等,聲勢都大漲,也預期會入閣。
由於這兩位立場鮮明,衝突性高,更被認為是因強悍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立場使其在選舉中輕騎過關,而這次也有若干閣僚在選舉不幸出局,因此預計莫迪的新內閣可能會是更強硬與更傾向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這否意味著莫迪王朝的出現,並會讓過去在國際事務採相對保守態度的印度,呈現不一樣的對外作風呢?
今年二月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ed)在喀什米爾對印度恐攻讓莫迪積極對巴基斯坦強力施壓,甚至直接派飛機進入巴基斯坦境內發動攻擊,展現出不懼外壓的強人形象,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地方政黨全面潰敗對印度政治影響深遠
國大黨實際上沒輸,因為席次有增加,其反對聯盟的席次也增加,在傳統都是共產黨當家的喀拉拉地區(Kerala),還從20席拿到19席,一舉成為主導力量。只是黨主席連自己選區都保不住被幹掉,的確很丟臉。拉胡爾甘地在選後立即宣布辭職。但有趣的是,國大黨居然拒絕接受拉胡爾甘地辭職,呼籲要持續接受拉胡爾甘地的領導。畢竟對他們來說,國大黨與其聯盟沒有輸,問題只是贏不夠多。
但拒絕讓拉胡爾甘地辭職,也顯示國大黨高層還沒準備好面對尼赫魯家族的歷史遺產,失去尼赫魯招牌後的國大黨還剩下什麼,可能是最關鍵的問題,在還沒找到答案前,一個不被尼赫魯家族支配的國大黨,可能在短期內還看不到。
這次受選舉結果影響最大的,不是國大黨領導的反對聯盟,而是自詡為第三勢力,含括許多有力地方政黨的大印度聯盟。第三勢力在此次選舉丟失不少席次。
過去二十年印度國會選舉的狀況是沒有一個全國性政黨支配印度下議院。印度有兩個全國性競爭的政黨聯盟,但這兩個聯盟掌握的席次數往往不足以組閣,因此需要與一些在地的豪強,但不具全國能力的地方性政黨合作。這使得地方性政黨在過去二十年影響力大增。
大印度聯盟的盟主,以西孟加拉為根據地的「草根國大黨」就丟掉14席,主席為此需要辭職。另一個位於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的「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也大掉13席。在兩大聯盟之外的地方政黨,在這次總共只取得96席,雖然比國大黨領導的進步聯盟還多5席,可是與上次相比可是掉了51席,使其對於莫迪總理之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而莫迪沛然莫之能禦的聲勢,可能還會有其他第三勢力政黨想加入執政聯盟企圖分享政權。至於選舉結果對於這些地方政黨其所在地與中央的關係會如何發展,也值得觀察。
印度民族主義發功,莫迪強硬路線會持續
一般估計印度教民族主義路線是莫迪在這次選舉獲勝的關鍵,因此印度教路線可能會持續。由於這個路線的本質有印度民族主義色彩,強調印度要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對美中等大國,可能會更強調自主路線,但其思考不是來自印度外交菁英獨立後所採用的不結盟路線與不干涉內政的傳統。一般相信新印度會更積極提出自己的主張,強調自己的宣稱,並盡全力護衛印度利益。
莫迪在選前就與美、日等國建立緊密關係,預料選後莫迪的立場不會改變。但是印度對於澳洲態度似乎有所保留。只是現在澳洲不再是其心有芥蒂的工黨執政,自由黨出人意料獲勝之餘,印度可能與澳洲會有更緊密聯繫。
印度依然會把印度洋視為自己勢力範圍為前提下與其他國家交往,對於美國的「印太戰略」,印度相對強調東協中心性;和平對話協商等。這些立場在選後不會有變化,印度還是根據自己的印太戰略思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展開合作,而不是接受美國主張。但因莫迪不再有太多顧忌,美印的印太戰略合作應會升溫,同樣的道理,印度與日本在「亞非經濟走廊」的計畫可能也會衍生出新的發展。
印中關係是否會回到對峙態勢,端視中國作為
在2017年印中洞朗對峙後,去年四月印中開展武漢非正式峰會後,印度對中批評的聲量少很多。有人說印度是為了穩定與中關係以便全力拚選舉。但今年一月穆罕默德軍恐攻,中國拒絕在聯合國將其視為恐怖團體,印度對此強力不滿。加上洞朗事件後中國依舊在洞朗附近有所行動,且對奉印度為外交保護國的不丹提供不少經濟合作承諾,這些也導致印度國安單位高度警覺。
加上中國強推牽涉印巴土爭議的一帶一路計畫,印度也多次拒絕出席峰會表示不滿,因此莫迪是否因選舉狂勝而無須太過遷就中國,開始會對這些爭議採取積極立場,大家都在看。
但日後的印中關係發展,可能要看中國作為。到底中國會因為美中貿易爭議,為了拉攏其他國家,或是不願與其他國家關係惡化,因此更願意配合印度的期待?或是因為美中爭議的壓力太大,使其無法注意到印度的期待,或是因為壓力大到使中共更不能在其他議題表現讓步立場,反而對印度態度更強硬,這些可能的發展都需要密切觀察。
但基本上來說,球現在是在中國那邊,印度作為被美國拉攏的對象,是站在相對有利的位置,印中關係發展前景,更多是端視中國願意提供什麼價碼,以及做出什麼配合了。而印台關係的發展也會在這個架構下被理解。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