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謝仕淵

紅葉少棒五十年,映照臺灣現代史的鏡子



1968年8月25日,來自臺東縣延平鄉由布農族學童組成的紅葉少棒隊,以七比零擊敗來訪日本少棒隊,轟動全臺,此事成為啟動1970年代問鼎世界冠軍三冠王熱潮的導火線,更成為日後追尋中華國族棒球的起源之一。


1968年8月25日,來自臺東縣延平鄉由布農族學童組成的紅葉少棒隊,以七比零擊敗來訪日本少棒隊,此事成為啟動1970年代問鼎世界冠軍三冠王熱潮的導火線。圖片來源:Youtube華視新聞


2018年,紅葉少棒事件已屆五十周年。紅葉擊敗被誤認為「世界冠軍」的日本關西聯隊的故事,為國族棒球定了調,來自後山原住民的少棒隊擊敗昔日難以超越的日本殖民者,彷彿從日治時期以來,被安排好的優越的日本殖民者,與低人一等的台灣棒球員的階序關係,都在此戰後重新安排了彼此的關係。後續追隨者跟著他們的步伐登上世界的頂端,為一連串的外交挫敗扳回一城,從此棒球成為國球,只有棒球有足夠的動能,召喚國人的熱情與認同。


紅葉對於後續臺灣棒球歷史造成的影響,直接而明顯,次年金龍少棒赴美奪得威廉波特世界冠軍,可說就是受到紅葉勝利的啟發。然而,紅葉擊敗日本,是否代表臺灣棒球一舉走出殖民者的陰影,打出自己的文化,卻仍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筆者以為,最為強調中華國族認同的1970年代,卻是根植於日本時代的野球傳統,找到沃土繼續生根的時代。例如,描述紅葉少棒訓練的報導中,常見類似「今天叫大家集合,是想趁中午,太陽最炎熱的時候練習。」…「必須鍊成不怕風吹,不怕炎陽」。1969年金龍少棒隊問鼎LLB世界少棒冠軍,也不斷指出嚴格訓練是獲致成功的重要關鍵,金龍少棒在面對遠東區賽前集訓中時,被認為「集訓的生活是枯燥乏味而辛苦的,但為了國家的榮譽,小將們毅然地承受下來,而且都十分有勁地聽從教練去埋頭苦練。」堅忍耐苦的訓練,讓原先不被看好的紅葉少棒或金龍少棒贏得佳績,榮耀國家,凝聚了中華國族認同。


野球文化強調的苦練,但最後卻成為復興中華文化的精神力量。這其中有諸多背景因素讓兩者得以結合,1960年代起,中華民國在國際外交舞臺上,逐漸遭遇挑戰,且後來節節敗退,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受盡磨練而成長的少年,便如同國家的象徵。此時,有關日本野球文化中的各項細節,例如遵守團體紀律、任勞任怨、甚至將球具排列整齊以示秩序,都被認為是表現出堅強意志精神與行為,也讓弱者(中華民國與紅葉少棒)得以獲勝。至此,野球傳統依附在國族棒球之中,合作無間。紅葉擊敗日本,但我們依舊在野球文化框架中尋找典範。紅葉並沒有讓我們揮別野球文化,反倒是讓全民更接近了那套野球傳統。


再者,眾所皆知,紅葉少棒由於超齡與冒名等問題,吃上偽造文書官司,而使紅葉少棒淡出歷史舞台。但作為歷史的紅葉,就像是無瑕的寶珠,時而被後人拿出端詳,企圖成為照耀臺灣棒球遭遇黑暗時刻的光芒。


距離1968年越遠,這段故事,被附加更多未曾發生的情節,如同筆者相信,目前依舊有許多國人認為紅葉少棒擊敗的對手是世界冠軍,應該跟1980年代的電影《紅葉小巨人》傳遞此訊息有關,這部電影直到不久前,還可以在第四臺的電影臺中看見。然而,電影上映時的1980年代,紅葉的球員,曾經再一次聚合組隊而失敗,陣中幾位球員也已亡故。


直到1999年以找尋紅葉球員的生命史為起點的紀錄片《紅葉傳奇》,揭開了紅葉少棒隊員的生命際遇,讓兩種反差極大的紅葉故事版本,交織再一起,球員的生命史,對照被精心編修的紅葉少棒史,只能說創造歷史的人,並無力控制後人對於歷史的書寫。


晚近二十年,紅葉少棒的歷史認識趨於多元,擊敗世界冠軍的事被澄清,而KANO事蹟的被強調與被廣知,更代表著以日治時期為始、以臺灣為主體的棒球史書寫,已然讓紅葉少棒事件失去了獨樹一尊的重要性。而這十幾年來,部分紅葉贊助者,強調恢復1960年代的歷史與自信,背後實則有著振作中華國族認同的目的,這說明了晚近臺灣政治社會的議論中,紅葉少棒成為了臺灣與中國認同的競逐素材。


紅葉少棒五十年,讓我們看見殖民者的野球文化,如何與國族棒球的結合歷程,這讓辯論至晚近的臺灣棒球文化問題,或然有個較為合理的解釋。五十年的歷程,被持續編修的紅葉故事,側寫了臺灣與中國認同的彼此競逐關係。


然而,在往後的時間裡,我們依舊必須談紅葉,只是不能繼續放在旗正飄飄的國族大旗下。如同我們知道政治受難者、《王子半月刊》創辦人蔡焜霖先生,無意間從報紙得知紅葉少棒因缺乏經費而想放棄比賽,他覺得孩子努力練習,就是為了參賽,如因缺錢退賽令人覺得遺憾,因此決心幫助他們。《王子半月刊》的創辦人與員工,有多人皆為政治犯,他們對於紅葉的支持,想是把正義感投射在缺乏幫忙的紅葉小孩身上。而對紅葉少棒隊的球員與家人而言,幾位第二代也走上棒球路的球員,如何重新跟父親和解的故事,也為這段其實是沉重了的事件遺緒,找到了可以輕輕放下的理由。經由一張張真實的面孔,才能寫就屬於我們自己的紅葉少棒史。




作者著有《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

Tags:

bottom of page